说到云霄“碧湖岩”,也许有许多人感到很陌生,亦或有不少人压根就不知道它在哪儿,如果再告诉你明末清初郑成功得力干将“何地三杰”收复台湾的事迹,这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这里就是何地三杰故里所在地——枧河。
枧河村位于云霄县西北部,是一个革命老区村,距离县城35公里,辖后厝、礤口、墩仔尾、桥仔头、枧脚圩、顶楼、下楼、顶新楼、新楼、圆山墩、大路坪、龙船岭、磜头尾、农贸市场、石壁尾、下田尾等15个自然村。
现在让我先来数一数枧河的前缘今生吧!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设置云霄抚民厅,枧河归它管辖,称为云霄厅何地保。民国二年(1913年)云霄设县,枧河村为云霄县何地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撤联保为乡镇,枧河村属云霄县何地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何地乡、罗地乡并为双地乡,枧河称云霄县双地乡枧河保。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废除保甲制度,云霄县划五区,枧河隶属云霄县车墩区枧河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乌螺乡并入枧河乡。1958年8月,撤乡成立人民公社,枧河乡归卫星公社管辖。1961年1月,卫星公社改称马铺公社,枧河称云霄县马铺公社枧河大队。1984年11月,撤销公社,马铺公社改为马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枧河大队更名为云霄县马铺乡视河村。
枧河,古时叫顶河,因是何氏发祥地,亦称何地。古人有诗曰:“溪面只消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以“枧”为名,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足见枧河风光优美。
枧河村为何氏聚居地。据村里长者介绍,何氏后裔很早就在泉州一带繁行生息。元末,何添河从泉州迁居厦门,后又迁居平和南胜何仓。明永乐年间,何添河次子彦与其长子种德、次子温朴携眷从南胜移至顶河(枧河)。明弘治末年,何氏裔孙开始陆续向顶河以外的地方开枝散叶,现云霄何氏已遍及全国各地。
俗话说“立夏小满,江河易满”。四季轮回,转眼立夏已过,开始进入一年一度“龙舟水”时期。今天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应朋友之邀,又一次去了枧河,走进碧湖岩寺,在观赏中品读,在品读中悟道。
何氏家庙,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座落于马铺乡“何地”(今枧河村后厝自然村),堂号“庐江堂”。抬梁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宗祠正堂悬挂“内阁大臣”、“一等伯爵”、“进士”等牌匾,还悬挂《何氏族谱》训示。
何地人杰地灵。何氏家庙因明末清初“何地三杰”(何斌、何义、何佑)收复台湾的事迹,闻名于海峡两岸。还涌现了何子祥、何名儒等清朝进士。至今,何氏家庙还保存完好,2006年被列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湖岩是一座具有近400年悠久历史的深山古刹。1985年1月15日,被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它座落于马铺乡枧河附近的九龙山麓,左为狮子峰、右为象尾峰守两翼,素有“狮象镇水口”之称。九龙山海拔约500米,因分布着九条脉向一致的山崚而得名,九条山崚自北朝南蜿蜒而来,环抱山坳中清澈碧透一湖,状如“九龙探湖”,明天启癸亥(1623年)默然禅师于此山坳兴建佛寺,取名“碧湖岩”。
碧湖岩整座寺庙给人一种极其“玄妙”的感觉,引人一种渴望“探访”的心境。
碧湖岩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岩宇台基高砌,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分前后两殿,左右两厢,木构迥异,气宇轩昂,屋顶翼角高挑,作展翅欲飞状,给人以“砥砺奋进”之感,明代花脊做工精细,甚为难得。
佛寺正中大门门额上镶嵌着石刻寺名“碧湖岩”三个行楷大字。大门两侧楹联为:“碧山耸秀,四面春风开慧眼;湖水澄清,一轮皓月印慈心。
前殿为观音殿,置奉观世音神像,两侧各有一室,原为僧人寝室。圆形石柱上镌刻楹联:“和山结秀金铺地;碧水澄波月印湖”,为笔力遒劲的行楷大字。观世音神龛后,立《碧湖岩志》碑刻一方,高1.36米、宽0.48米、厚0.1米,底座高0.39米。上端对削抹角,双面字。正面勒“南无大方广佛华岩,大乘妙法莲花经”字样,上端饰明月云团浮雕,两侧刻缠枝花卉。碑阴面向天井,镌刻《碧湖岩志》,内容为明天启三年至清雍正四年众信土缘田,舍谷、捐银等情况。落款为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立石。
后殿(大殿)高出前殿3米,左右配筑廊亭。左廊设置折转梯,右廊设弧形旋梯,左右两梯均可直通上殿。殿内梁架、顶瓜、狮形驼墩皆古朴大方,大雄宝殿内三宝佛金身端坐于莲台之上,宝相庄严,伯公、迦蓝爷、十八罗汉像护两旁,它们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大殿护栏前是5.8米,3.15米的长方形天井。梯台的左壁,镶嵌乾隆十二年(1747年)《碧湖岩志》。记载明天启三年住持僧“默然禅师”募施首开道场的史实。
大殿两侧配有耳室各一间,左右二廊分别为钟鼓二楼,视野开阔,且互为犄角,颇具暸敌与避乱之功能,只可惜现在钟鼓已不知去向了。遥想当年,这里晓撞大钟,可破长夜,警睡眠;击鼓伎乐供养,庄严道场。
乾隆三十年(1765年)《碧湖岩缘田碑》,记载此后数代住持僧名次。明崇祯五年(1632年)二世祖印空募建香灯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世祖彻虚置香田;乾隆九年(1744)年六世祖振恩募缘重兴;乾隆十二年(1747年)住持僧海义重建。
岩寺大门前竖立旧碑三方,分别为乾隆八年(1743年)由何子祥撰写的《重修碧湖岩记》,乾隆五十年(1785年)庠生何玉振《重修碧湖岩记》和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土何名儒撰《重修碧湖岩记》。
寺前大埕左侧为山门。寺后依山坡筑挡土三层,表面以乱石干砌,环护后墙。寺外古柏苍松、红椎、木荷、枫及其它各种各样古树参天。岩寺右山坡丛中,有一处“四木连技”的自然景观,即有四种不同的树木穿缠在一起,枝繁叶茂,千枝树干犹如观音菩萨千肢手臂,呈伞形向空中及四周伸展,同苍共荣,护佑众生,为寺中又一大奇观。
岩寺前清泉潺潺,小桥穿树,古藤盘崖。寺前旷埕围墙的山崖下。有润泉自岩寺左右沱汇成洼,形成寺前元宝形月池,正合何子祥碑文中描述的“一湖水月初开镜,万里松风远听涛”之佳句。
岩寺左前方,建“甘露寺”一座,平面呈六角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亭柱嵌联“诚愿世人行善事,忠心无二报家国”。
置身于甘露亭,俯视前方,山峦叠嶂,翠绿荡漾;回头碧湖岩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精雕细琢瓷塑,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碧湖岩之行,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深藏内涵,也许你会深刻地体悟到“深山藏古寺”的独特韵味,深刻地领悟到佛教僧人超凡脱俗的追求境界。
再回头九龙山麓,心会处风来一钟,透破禅关,四少在此称念“阿弥陀佛”一句,愿天下苍生一生平安!保佑家室渡离劫难!愿同有称念千声,灭减惑业,成无量功德。挥别深山古刹,几生忘得!(图文/方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