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六个方面主要特点:
1、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过去,小学劳动课、初中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新课程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3、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提出的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老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4、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5、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是课程实施中的难题。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根据其特点形成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提出,在初中实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在农村初中,应与“绿色证书”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对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毕业作品”进行认定。这个“毕业作品”包括两部分,物化的作品为主件,设计思路为附件。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及其评价相结合的技术学习策略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6、注意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
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但我们往往忽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分,以致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大化甚至泛化。新课程注意了这种不同主体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设施和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必要的主体性区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