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境界引发的写作思考
(2023-07-18 17:08:29)读书境界引发的写作思考
站在书前,仿佛觉得一座山,一条江,一棵树,一种阅历,一种想象,形态各异的人,蓦地站在你的面前,此时此刻,你已进入了读书的境界之中。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觉得这正如"食桑"与"吐丝"。试想,蚕在吐出银丝之前,要食多少桑叶啊。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成就学业,就必须博览群书。
白居易16岁写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不朽诗篇,与他自幼好学,读书读得"口舌成疮",写字写得"手肘成胝"分不开。
北宋欧阳修曾说:"余平日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
莎士比亚由于大量读书,掌握了一万多个词汇,笔下的人物才那样多姿多彩,对话是那样妙趣横生、富于哲理。
鲁迅的杂文尖锐泼辣,宛如投枪、匕首,令友称快,令敌胆寒,绝非一日之功。他六岁起攻读诗书经传、旷史杂记,年轻时博览中外名著,故能运笔自如,文若流水。
这正是"破卷炼得一锦句,一担桑叶一缕丝"啊。
面对浩瀚书海,我们也要慎重选择,"泛览百书,不若精于一书"。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沧海之一粟,我们必须多读一些有益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书,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开阔心胸,丰富情趣。
诗云:"胸藏万江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何达到"腹有诗书"呢,
"背",博闻强记之谓也。对一些名词术语、定理公式、名言警句、历史掌故、地理常识、诗词佳作,要经过反复吟咏、咀嚼、消化和吸收,使之变成自己头脑里的储备,最终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提高读书效率、读书品位、读书质量。
孔子早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读书之法。
这好比牛吃草,先是一口一口吞下,休息时,再倒回嘴里,细细咀嚼。这种回嚼消化草料、吸收营养的方法,对读书是有启示的。
读书和观景一样,有距离一说,聪明人常站在书外读书,且选取恰当角度。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揭示了读书同认识事物规律一样,需跳出局限,走出狭窄的心境去"一览众山小"。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是诗人的人生总结,更是诗人对生活真谛的深刻揭示,更是一首劝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