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暖然似春
暖然似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30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理之学,

(2023-06-12 17:01:29)

义理之学指自宋代以来研究儒家经书义理、探究宇宙和心性的本源以及万物之理的道德形而上学。亦即北宋至明清时期的理学。之所以谓之“义理之学”,一方面是相对于章句之学和考据学;另一方面,由于其侧重于讨论理气、心性等中心问题,故又称性命义理之学。

关于义理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如《易·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管子·心术上》“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礼记·丧服》“理者,义也”,又《礼记·礼器》“义理,礼之文也”,《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荀子·议兵》“义者循理”等等。但先秦时期的义理观只是探讨义理的一般性问题,尚未形成义理之学。

到了汉代,儒家典籍被尊为“经”。汉儒治经虽然亦讲求经义,但大多囿于章句,着力于经书的训诂和考证,繁琐而保守,对经典义理有欠发掘,更少创新。到了宋代,宋儒敢于吸收道家和佛家思想与方法,打破章句师法,沉潜涵泳,证悟经典义理。北宋张载云:“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

这种探究道德形而上之道的义理之学,在哲学史上,贡献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哲学范畴和命题。如张载的太虚、气化、参两、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等,程朱的天理、理一分殊、性即理、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天理与人欲等,陆王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正是这些哲学范畴和命题,组建了较之先秦、两汉时期更为精深和完善的理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是,义理之学后期流于空谈性命义理而疏于章句考证,流弊甚大。实际上,义理、考证和章句三者密切相关,不可偏废,所以清代学者姚鼐指出“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灵魂
后一篇:宋明理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