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真正的人和人性
国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学问和理论,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和人性。
1、人的自然属性: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在《孟子》里,孟子的朋友告子说:“食色,性也。”这是说吃喝及男女之事的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人的物质属性,因为动物也有这样的属性,所以这一定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2、人的社会属性: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不可否认人具有动物的自然本性。但是人是高等动物,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而存在,那么作为一个人,和动物区别的社会本性是什么呢?
一是战国末期儒学家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所以说人性是"恶"的。
二是战国中期儒学家孟子的性善论,《孟子》里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人的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简称人之四心,四心生发出人的社会精神本性——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就是人专有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就是人之为人的真正本性,无之非人也。因此,作为一个人如果只有动物属性,只知道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能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合格的人。
后来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又加上了一个信,合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叫做五常德,即是我们常说的道德的基本内容。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看起来非常简单容易做到。但是,严格来讲,你真的能够做到吗?
对人宽厚慈善,是仁;为人正派,爱憎分明,是义;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是礼;处事果断周密,是智;做人诚实讲信誉,是信。能够按照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为正人君子;反之,则可能成为小人,甚至遭人唾骂的坏人。
孟子对于人性的认识只是看到了社会成员之间仁爱诚信和谐互助的一面,那么荀子则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的一面。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荀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真实的人性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义礼智信奠立了儒家道德学说的起点和基本内容,性善论更利于统治阶级对国家进行管理,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因此得到政治界思想界更多的认同,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
3、对人性的管理和引导
真实的人性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因此对人性加以管理和引导,使之向善的一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与人的性有善有恶,管理好人性向好的善的方向走就是人生大道正道,这个修行大道的方法就是教育教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