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意义君子人生观

(2022-11-25 21:33:55)

人生修养论

 

题记:王阳明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一个人一辈子从小必须选择培养有正确的人生道路,否则,会随波逐流、行尸走肉走或者无意义糊里糊涂过一生,会走弯路错路,会做下很后悔的事,

有正确的人生道路,包括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做人的基本态度原则、人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人生的意义目的,就是王阳明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圣贤的第一步是做君子。

何为君子,如何成为君子?儒家学说的基本用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的结合,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奠定了基础,""""、与""的结合,给个体生命带来了乐趣,也为个体精神家园的确立提供了可能。只有将""""结合起来,才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与""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均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1、         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君子修养

在儒家看来,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完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当然需要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力求向他看齐;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告诫自己不应当再发生类似的事,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方法,所以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君子以为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仅仅是知,好才会有兴趣,才会自觉追求,而乐之者则以这种追求为满足、为快乐。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怎样才能使人们以行仁为快乐,像好色那样好德呢?孔子发现与礼经常混而难分的诗、乐等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仁的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7]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当学诗。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为根本,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此艺虽然也具有内在品德的因素,但无疑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

为什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实也,指人的内在品质;文,饰也,指人的外在文采。有质无文则土头土脑,有文无质则华而不实。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子路问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其中艺与乐明显地偏重于人的外在文饰。由于质毕竟是根本。孔子强调,首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学诗为开始,立足于人伦规范。人伦规范当然还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完成,却不是礼,不是人伦规范,而是乐。君子"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成于乐",意味着人格的最后完成、最终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理解了孔子的"成于乐",才能理解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孔子请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言均局限于事功,唯曾点所言,突破事功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浴乎沂""咏而归",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非普通人所不可为,然而,能为此者,体现出一种人格精神,这是一种突破事功之后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3、修养方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君子修养的意义目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养的方法。

格物致知是术的层面,方法论,是知识和技术、能力,没有善恶之分。诚意正心是道的层面,是世界观,是道德。

诚意,意念真诚无伪,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欺骗自己(为了私欲不能控制自己)去作恶。

一个人既要有技术和能力,又要有道德修养、心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是成功的人生,才能对社会做贡献。

 

二、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方法原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方法。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应该像大地一样,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程颢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过与不及都不好。

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人生观是人们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论自觉与不自觉,总是受某种人生观的指导。人生观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其中人生的目的在人生观中始终起着核心和主导的作用。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党员干部要抵制错误的人生观。党员干部应自觉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去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任其发展膨胀,轻者会患得患失,不能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的利益,重者则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最后,要经受住享乐主义的冲击。享乐主义的实质是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把追求个人享受作为至高无上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党员羡慕资产阶级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把不切实际的高消费,甚至把一一些奢侈、堕落的观念当作时尚趋势来推崇。

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在大干世界中,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信念对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人的健康有着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们无能为力时显得尤为重要。
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无论是来自思想意识或宗教信仰,还是来自丰富的经验,都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结果。因此面对疾病或困扰,首先要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和困扰。如果无法战胜时,也决不要失望,承认并乐观地接受现实,这才是聪明之举。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总的来说,人生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l)人生的意义,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2)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理想等;(3)对人处事的根本态度和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在这三个内容中,人为什么活着即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世界观支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个没有树立起正确人生观的人,他可能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小团体的利益等等,正由于此,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说明,一些过去长期参加革命和建设的老干部,到了即将离退休的时候,往往发生贪污受贿陷入犯罪深渊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个人和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在即将离任时,不是考虑到应当为人民多做好事,而是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打算,要为自己和儿女考虑后路等等.应当说,他们之所以会犯严重的错误,从思想根源上看,就是没有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所造成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切问题中最根本的、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只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家庭而活着,即使在物质享受上能够得到满足,那又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兴旺作出贡献,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2、            周敦颐的苦乐观

治学以追求探索为乐,为人以作德心逸为乐,生活以饱暖知足为乐。从知识和德行的刻苦专研、不断积累提高中获得乐趣,思想上的无恐惧、无内疚、无负担,踏实、安适、舒坦。“日休”和日忧对立的,是精神上的休息,是以自己思想言行上的诚而无伪为代价的,所以是一种更甜更美的休息,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一种心里高度平衡产生的快乐。

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3、            周敦颐的富贵观

人以身有道德为贵,人以身安为富。

富贵取之于己。内在的才是持久的真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儒家
后一篇:2022年11月2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