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句》“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2022-10-25 21:20:52)《大学》传七章在“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之后接着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个“有所……则不得其正”的论证结构是讲病症,认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是四种不好的心理表现。“忿懥”的意思是愤怒,“恐惧”的意思是害怕,“好乐”的意思是嗜好,“忧患”的意思是担忧。进一步细问:你为什么愤怒?你为什么害怕?你的嗜好是什么?你的担忧是什么?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是在某件事上有愤怒、有害怕、有嗜好、有担忧,它们落实到具体事物上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朱熹解释这四个“有所……则不得不正”,没有逐个地解说,而是合起来讲解,有时还把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与《中庸》的喜、怒、哀、乐以及《孟子》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相提并论。
《大学章句》指出:“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是心的表现,人人心里都有这四样东西。一旦有了这四样东西,就是动心了,欲望开始吞噬心灵。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心就不能得到端正。朱熹又说:“诚意是无恶。忧患、忿懥之类却不是恶。但有之,则是有所动。”(《朱子语类》卷16)过了诚意关,就是过了善恶关。与之相比,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不是恶,但一旦有了它们,心就会为之所动,得不到端正。这两段话告诉人们: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不是大是大非、敌我矛盾的问题,而是人皆有之的日常生活本身,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伦理实践课题。我们既不要轻视它们,也不要把它们看得很坏。
王阳明也认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是不可或缺的人之常情。《传习录下》说:“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是人心,就有这四样不好的东西。“不可有”之“有”的意思是长期存在,“只是不可有耳”是说不能听任这四种不好的心理表现长期存在下去。心有忿懥、心有恐惧、心有好乐、心有忧患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属于人在超越自我、成就圣贤过程当中必然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人生问题。我们不能意气用事、感情用事,要好好改正这些不好的心理表现。
朱熹曾说:“四者岂得皆无!但要得其正耳,如《中庸》所谓‘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者也。”“心有喜怒忧乐则不得其正,非谓全欲无此,此乃情之所不能无。但发而中节,则是;发不中节,则有偏而不得其正矣。”(《朱子语类》卷16)心里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就像有喜、怒、哀、乐一样。让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端正起来,就像是让喜、怒、哀、乐“发而中节”;如果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不能端正起来,就像是“发不中节”。这是用《中庸》解释《大学》。《中庸》没有直接解释过“发不中节”,朱熹这里做了创造性阐释。朱熹还说:“好、乐、忧、惧四者,人之所不能无也,但要所好所乐皆中理。合当喜,不得不喜;合当怒,不得不怒。”(《朱子语类》卷16)该喜欢的要喜欢,该愤怒的要愤怒,该有点癖好要有点癖好,该有点瑕疵要有点瑕疵。这同样是说:心里有四种不好的表现,这很正常。它们不仅是成就圣贤必然要经历的考验,而且就是生活本身,关键在于端正起来。
朱熹除了用《中庸》解释《大学》,还用《孟子》解释《大学》。他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著也,操存久则发见多;忿懥、忧患、好乐、恐惧,不得其正也,放舍甚则日滋长。”(《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8《答吕子约》)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四端之心的萌芽。久久地抓住它们、存有它们,就会对于心灵产生越来越多的正面作用。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样东西,原本未能端正起来。如果任其发展,它们就会日益增长,对于心灵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