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穆文王
(2022-10-25 15:57:47)
“穆穆文王”,穆穆,是形容词,庄严、森严,令人肃然起敬的感觉。“於缉熙敬止”的“缉”通“继”,连续不断的意思;“熙”指的是光明照耀,这个光明照耀不像我们这两天的太阳那么晃眼、晒人,而是如沐春风的感觉。成都有个春熙路,“春熙”,是春天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有很强的亲和力。“敬止”是举手投足间让人感到崇敬。这里说的是周文王很了不起,他有令人肃然起敬的魅力,让人感觉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同时浑身上下又透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周文王身上有一种敬天亲民的气象,这种气象正是大人君子应该学习、培养的。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要你背多少经典,肚子里面要装多少名句诗词,而是要变化气质!这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怎样变化自己的气质?变化成什么样的气质?就是要变化到“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这样大气恢宏的气质。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反省自己,每天起来在梳妆台前照照镜子,看我们自己的精神气质是一种恢宏正气呢,还是一种猥琐之气呢?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反省和自我观察的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这样逐渐变化自己的气质,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让自己的精神变得充实饱满,让自己的气质变得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作为社会的基本关系,最重要的三个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平等地与他人交往的关系。不光是古人,就是现代人也逃不出这三种关系,也必须遵从这三种关系。
为人臣,止于敬”,作为下级对上级最根本的态度就是一个“敬”字。为臣之道,应该恪尽职守,要忠贞不二。大家想一想,哪一个领导会喜欢桀骜不驯的人?你动不动跟你的顶头上司“打仗”,这就很麻烦,就会自讨苦吃。当然,“止于敬”还不完全是服从上级、言听计从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在内心能真诚地敬重你的上司。既然是你的上司,一定有强于你的地方,一定有值得你尊敬的地方。作为下级能够真诚地为领导分忧,能够真正尽到下级的职责,那么你就达到“为人臣,止于敬”了。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古人把孝看得特别重。“父慈子孝”是古人标榜的家庭关系和谐的一条标准。中国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什么叫“以孝治天下”?在唐代科举考试以前,古人怎么样推选贤良?怎样提拔官员?那就是“举孝廉”。作为地方的官员,有责任把地方上的孝子推选出来,廉洁之士推选出来。推选出来干什么?一则作为社会的榜样,再则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作为后备干部队伍预备在那里的,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中提拔他们。这是在没有科举考试以前的作法。那么有了科举考试以后呢?孝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你文章写得好,得到天子点评,能中进士、状元,非常了不起,但是,如果发现你在孝道上有所亏欠,没什么好说的,那就会被一票否决。你再才华横溢,也会被晾一边去的。
为什么对孝看得这么重呀?道理非常简单,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可能忠于君王?怎么可能对领导“止于敬”?同样,一个父亲如果对自己的子女都不慈爱,如果做了地方官,对老百姓会不会爱护?当然也不会。所以,父慈子孝,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最基本的考察标准,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本能、基础。仁、义、礼、智、信都是立足在最基本的人性之上的。
《大学》的作者曾子,在孔夫子的七十二位贤人弟子中,就是以孝著称,他的孝心非常出名。曾子留下了两本书,一本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大学》;另一本书,宋朝以前,尤其是在汉朝,地位比《大学》还要高,那就是《孝经》。在汉代,《孝经》是全国人民必须认真学习的经典。
关于曾子的孝,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有一天曾子和父亲到田间除草,结果曾子一不小心把一排禾苗给除掉了。曾子的父亲非常暴躁,拿起锄头把他痛打一顿,致使他昏死过去了。周围的人掐人中的掐人中,泼凉水的泼凉水,好不容易才把他弄醒过来。结果呢?曾子醒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跪在父亲面前唱歌。为什么呢?大概他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父亲不要生气,高兴起来;另一方面,自己能够唱歌跳舞,也可以让父亲知道自己没受多大的伤、不碍事。后来有人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孔夫子,说你这个学生真了不起,那么孝顺啊!孔夫子一听,就非常生气地说:像小曾这种不忠不孝的人,以后不准他进我的门!
这话传到曾子的耳朵里,他就觉得问题大了。自己最尊敬的老师居然说自己不忠不孝,这是怎么回事?他就跑到老师那里求教,说:老师对不起啊,我错了,但我不知道错在哪里?孔子就说,你不知道自己不忠不孝吗?你父亲是国君的臣民,臣民打死人是要判死刑的,你已经陷你父亲于不忠之地了!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子女,你如果被打死了,你父亲就犯下了杀人死罪,就要被国君砍头,你害得父亲差点被砍头,还算孝顺吗?曾子一听,一下子就傻了!原来是这样啊,那我该怎么办呢?孔子就教他说,记住了,以后你父亲如果用鸡毛掸子打你,你就把衣服脱了,尽量让他打痛快。如果他一旦抡起了锄头、斧头或大木棒,你要抽身就跑,不要回头,等他老人家气消了以后,你再回来谢罪认罚。
这就是孔夫子对孝道的认识,那是非常灵活、非常人性化的。《孝经》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经书,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自己是一定要讲它的。这是后话,不多说。
前一篇: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
后一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