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相用
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要问了,怎样才能明明德?既然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个能量无穷、智慧无穷、珍贵无比的宝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清楚这个明德?怎样才能发挥我们光明的德性呢?其实,不管《尚书·康诰》里面怎么讲,伊尹在《太甲》里面怎么讲,尧帝对舜帝怎么讲,六祖慧能豁然大悟时怎么说,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在座的各位要怎样能够认识自己光明的德性?要想认识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就必须要对自己的精神结构、精神运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说到精神结构、精神运行原理,西方的现代心理学在这方面作了很精细的研究。那么在传统文化里面,比如佛教对人的精神结构,也有很深入的描述,佛教的唯识学把人的精神分了很多层次。比如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在唯识学里面称为前五识。人最初的认识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五官和身体的接触,对外部世界形成了最基础、最简单的认识,然后进入我们的意识层面,意识就是第六识。我们的意识对五官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进行推理、判断,于是得出了一套系统的东西,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是我们的意识功能。那么,在我们意识的背后呢?还有一个第七识,就是我们意识的来源,我们意识的根就在这第七识上面。第七识怎么理解?就是把这个世界认定为“我”和“非我”。之所以有“我”和“非我”,就是第七识的功能产生的。另外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是一个总仓库,人的一切精神内容都藏在里边,没有分别意识存在。总之,这是佛教唯识学的一个基本框架,如果要细说起来的话,一辈子都研究不完。
我们这里学习儒家的经典,儒家传统对精神的认识,相对没有这么复杂,无非就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认识。
认识精神的本体:我是谁
什么是精神之体呢?我们每个人都想一想,我们的精神之体到底是什么?“我”是谁,这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最大的一个命题。
我们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我们说得清吗?我姓史,家乡人都说是史家的那个老幺儿。但是,当初也可以跟母亲姓啊,也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啊!那还是不是你呢?其实,一个人离开了周围的环境,离开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你说你是什么就说不清楚了。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人生这个舞台上表演。比如在家里,我就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在妻子面前我是丈夫,在女儿面前我是父亲,在我的父母面前我是儿子,有时还要故意在他们面前撒一点娇,他们也高兴。那么我出门到社会上,在单位里面,当我面对领导时我是下属,必须恭恭敬敬。面对下属,我是领导,我得严肃认真。诸如此类。那么,当我们抛开这一切社会关系、社会角色,把这些服装道具都去掉,赤裸裸地面对自己,我们说说自己是谁?说得清楚吗?根本就没法说了。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东西、说得清楚的东西,就不是这个东西了。
同时,这个“我”,也不是我们身体的哪个部分!我们想一想,比如说我出车祸了,被截肢了,可以说我身体上的零件少了一个,但是“我”本身少没少?这个“我”并没有少嘛!我还是我,只是我所拥有的东西——我的腿没了。但是“我”本身并没有少啊!我还是我,还是完完全全、分毫不差的“我”。大家可以好好去体会这个感觉,找一找这个“我”是什么。所以,我们精神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这个“我”。但是这个“我”,你要解释却非常非常难。哪怕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也没办法解释清楚。
我们的精神本体是什么?就是我们精神内部这个能思能想、大到无穷也小到无穷的精神平台、精神舞台。如果这个精神舞台没人表演,没人创作,那这个舞台就不起任何作用了,所以,这个舞台一定要有人表演。但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是谁呢?我告诉大家,一切时间、一切空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在这个精神舞台上尽情表演!
时间和空间都在心上起作用
曾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学习他的经典文句,通过讲解、交流来理解他,我们就能感觉到曾子这个人,他所认识到的社会人生、他所体会的思想文化这一切东西,离我们的心非常近。曾子的精神已经在我们心灵上起作用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啊!你诵读《大学》进入状态了,曾子的形象、精神就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而未来的时间呢?也将在我们这个精神舞台上一一呈现出来!未来的一切东西,也是在我们当下这一刻,在我们的精神本体上一一印现出来。对我们来说,这一刹那是当下,但一分钟以后它就变成过去了,一分钟以后的未来又成了当下,无论过去、未来,实际上都是当下这一刻显现出来的。所以,时间上的过去、未来都在我们的精神本体上表演。在空间上,我们的精神一打开,任凭我们的思想信马由缰地奔驰,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能够抵达,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内心。你看“神七”上天,哪怕我们不看电视,只要这个信息进入心里,我们也知道它上天了,宇航员进入了太空……因为我们的心到了,一切都到了嘛!再微小的事物也是如此,都在我们心里面呈现,分子、原子、质子、中子,你念头一到,它们就开始在你的精神舞台上表演了。所以,我们精神的这个本体,它有无穷无尽的作用。就像六祖慧能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的能量是无穷无尽,能认识一切、创造一切。可以这么说,宇宙有多大,我们的精神本体就有多大!
什么是宇宙?按中国古代说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因为有了宇宙这个概念,一切的一切,就都被这两个字完全包括了。
古代人说我们这个心、我们这个精神是“放之则弥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我们把自己的精神放开,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可以装得进去。但是,当我们把精神收敛起来,我们脑子里一念不生的时候,就像修行人打坐入定了。不说入定,这个大家还没体验,就说我们睡觉吧,睡到很深很深,没有一点梦的时候,这时你的精神本体在哪里?你感觉得到吗?感觉不到啊!为什么呢?它退了嘛,它藏起来了嘛,退藏到了最秘密的地方,秘密到连我们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对不对?这就是我们人人所具备的精神本体。
所以,在学修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认识我们的精神本体是首要的。我们的精神,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无价之宝。过去禅宗里面经常说,你们这些人总是东求西求,是“身在宝山,却数他人珍宝”。你本身就有无尽的宝藏,却总是羡慕别人,看不见自己的珍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一定要建立起我们的自信,再伟大的人物,其实跟你一样,精神本体是一样的,只是表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精神之相
我们谈到的精神本体,你要问它是一个什么形状?它没有形状。什么颜色?没有颜色。大小如何?没有大小。念头一动就感觉到它,但念头不动时,它又不知藏到哪里去了。
我们刚才说了,这个精神的本体很了不起、很伟大、很珍贵,为什么这样说得有证据,没证据不行啊!这就涉及精神之相。精神之相是什么呢?就是从我们精神本体当中产生出来的种种精神现象。在西方哲学里面有一个精神现象学,现在有很多学者专门研究我们人的精神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及其规律。
我们怎么才能抓住我们的精神之相呢?这就要从最根本的入手。那么,人最根本的精神现象是什么呢?组成那些复杂精神现象的基本细胞、基本元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每天不断产生的念头。我们脑袋里所产生的任何念头,都有可能发展成复杂的精神现象。比如一棵百年大树,枝繁叶茂,上面有小鸟筑巢,下面有人乘凉。但是,最初它只是一颗种子啊!种在地里发了一个小芽,经过和风细雨的呵护,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的精神现象也是这样的,最初一念,就是精神现象的种子。我们精神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这最初的“一念”,发展壮大而成的。我们打个比方,古人通过衣食劳动,终于可以吃饱肚子了,但有一天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吃得好一点?就这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看我们现在整个一套美食文化,就是由这一念产生的,对不对?所以,最初一念对我们人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会有体会,比如我们跟别人去谈判,在有些事情上针锋相对、互相争执不下,总觉得谈不拢。哎呀!这个人怎么回事嘛?这么简单的问题非要搞那么复杂,明明应该这样,偏偏要那样。但是你静下来想一想,你想这样,他非要那样,那他一定是有他的道理才会坚持己见。他的道理在哪里?如果你在念头上有洞察力,就会发现对方顽固不化的观念,他最初的念头是什么,他整个观念的源头是什么。你不要跟他计较结果,而是针对他最初的念头进行一些引导、作一些暗示,不知不觉,他的观点就会改变。
所以,念头功夫在“明明德”这个精神体系中是最重要的。不光是明明德,在整个传统文化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性修养中,念头功夫都是要放在首位的。一般人所谓的修习,说白了,就是做念头功夫。修定打坐,就是观察自己的念头,看住自己的念头,就是在念头上做功夫。真正把自己的念头起落观察得清清楚楚,丝毫不乱,那你的念头功夫就了不起了。上面说的是我们的精神之相,以及如何面对这个精神之相。
精神之妙用
下面来讲精神之用。我们刚才说了精神之体、精神之相。你想建功立业,你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把这个力量发挥出来,就是精神之用。说实话,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由于精神的作用产生的。从现代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种种用具,无一不是精神之用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好好体会,把我们精神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我们光认识了自己的念头还不行,我们的念头是有力量的,还要把念头的力量发挥出来。我们说人从小要立志,实际上就是要在精神中,把一个优秀的念头牢固地树立起来,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一以贯之,让这个志向也就是这个优秀的念头成长壮大,最后实现我们的理想。在这里我们说了精神的体、精神的相、精神的用,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都具有这三方面特点。人类的精神有了这三方面的特点,自然而然就产生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往往听到这里,有人就会产生误解,认为我们的精神有一个本体,本体之外有一个相,还有一个用。其实,我们说体、相、用,它并不是三个东西。它是一个东西,是一而三,三而一,就像硬币有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还有一个侧面一样。它只不过是同一个东西在我们眼前呈现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我们可以通过“相”和“用”来体会到精神之“体”,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精神之“体”的认识,来把握其“相”、发挥其“用”。
让混沌之心光明起来
我们这一讲本来是讲“明明德”,为什么要讲一大通精神的体、相、用呢?因为“明明德”这三个字,非常准确地体现了体、相、用在我们精神中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精神之体,在这里就是用“德”来表达的。这个“德”跟我们平常说的道德还不太一样,它跟善恶没有关系,它是能够产生善、产生恶的这么一个精神源头。
“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动词,它是体现在“用”上面。精神之用,就体现在第一个“明”上面。我们要去“明”,就是我们的精神有这样一个作用;第二个“明”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我们德性当中光明正大的一面,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精神的光明之“相”。其实,在人的精神当中,我们经常观察自己的念头就会发现,除了可以堂堂皇皇地拿给大家看的这些东西以外,还有很多不那么堂皇、甚至是阴暗的内容没法拿出来给大家。这些阴暗的内容也是精神之相啊!那么,“明德”之明,就表明了这是我们精神中的正念,是堂皇光明的精神之相。这是我们一定要呈现出来的,不仅要呈现出来,还要推己及人,让所有人精神中的光明之相都呈现出来。
我们之所以能够有选择地呈现出精神中光明的这一面,而把精神中不光明的、阴暗的、灰色的一面有意识地排除掉,就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这就是“明”的作用。我们的精神修养,就是用第一个“明”来认识、来发挥第二个“明”,这样就把我们本来混沌一派的德性,变成一个具有纯粹光明的德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