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物

(2022-10-25 08:56:28)
     关于格物,按朱熹的说法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话说得好像搞科学研究一样,把什么东西都研究到极致。大家想想,要做到这一点,除非是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也只是在科学领域里,如果进入社会学的领域,那又是两眼一抹黑了。所以,朱熹的这个解释,后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到了明代,王阳明和他的弟子王心斋认为这个“格”就是“格杀勿论”的意思。为什么要“格物”?就是要格杀掉自己心中各种乱七八糟的物,格去自己心中的物欲情执,就像电脑里面东西装多了速度就会慢下来,乃至出一些其他问题,这时候就要经常清盘,要格式化,然后再重新启动。他们的意思是,我们心中各种私心杂念如果放不下,就会把我们的心障碍住,这时就要“格物”,把这些东西全部格式化、格杀掉,这就是格去心中之物。从个人修养来说,格去心中之物,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要把各种障碍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统统放下,这就是格去心中之物。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我觉得更接近《大学》的原意,格物,就是指你明白了前面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你“格”清楚了自己所面对的事物的本末,你真正明白了事物的本末,你做任何事情都能抓这个“本”,自然带动这个“末”,这就算是格物到家了,就致知了。这个解释很朴实,也能很好地照应原文。
     上面一段是由果到因的推演过程。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就是由“因”推到“果”。
      你能够做到格物,你的“知”就“至”了,你明白人生的根本智慧在哪里,你知道了事物的本末,明白了事物的始终。这里的“知”,可以理解成我们人生的根本智慧明白了人生的根本智慧,就能够做到“意诚”,你的意志、你的信念、你的意念就会变得很“诚”。诚者不欺也,诚实嘛!我们看这本书上的白话翻译:“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良知苏觉,良知苏觉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自身道德,修养自身道德而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庭,整治自己的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这样的解释基本上也可以,一步步的递进也很清楚。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我们就不多说了,以后再详细讲解这八目的步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