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大学》自此开始,旨在进一步申明修、齐、治、平之道。何谓“修身”?《礼记·中庸》篇讲的最明白了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好学”是为己之学。“力行”是尽力彰显心性于形意举止之间。“知耻”是拒绝的智慧,是恪守性德——体现自律道德于人生的方方面面。“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有的修行、修炼、修养,核心都是修心——修正我们这个心。所有的修行,可一言以蔽之——正心与诚意也。
身者,心之外形者也,心之另一个呈现者也。有什么样的心,就一定有什么样的身体和言行,因为身体和言行皆是心之延伸、心之具象。是故,修身之道,只在正心。心本为身之主,若心不正,则会随形变化,受身所役,整个情况就会反过来:有什么样的身,就有什么样的心。这就是修行者之身心关系与非修行者之身心关系,或曰大人与小人的身心关系。
“身有所忿懥”之“身”字,朱熹认为其语义不通,故将此字改为“心”字。所改正确。但朱熹所改之心,为实然之心,即西方心理学之心,为后天之心,小人之心,此需明辨。懥(zhì):愤怒之状,郑玄注“懥,或作懫,或为疐,怒貌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