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暖然似春
暖然似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11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国大要

(2022-09-30 17:38:22)
秦代之前的国,皆为封建之国,即君主将有功有德之臣,赐予大小不等之封地,令其于此所封之地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和管理权,且此权力多数为世袭制。迨及秦代,秦始皇废除封疆建国制度,改为由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此郡县之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或皇帝直接任免,且无世袭。汉代初年,其政治制度为封建与郡县双轨并行,以郡县制为主。但汉初的封建已与三代时大不相同,其独立性、自主性、世袭权等大为减弱,被中央政府和皇帝强有力地监管掌控着,很多封王和诸侯国,几乎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还是自秦代开始的中央帝国,其为国者,则一也。
       一国有没有治理,治理得好不好,在儒家,是有着清晰标准的。社会公平度高不高?物质财富累积的多不多?政治架构合不合理?人民的幸福感强不强?各级行政长官是否贤明勤俭?文化推广(即教育)得好不好和文明程度(即践行德化人生)如何?以上列举的最后一项,尤为重要。儒者之治国理想,是于各国之中推行德化教育,使上下君民自觉地践行仁义,通心性之理,明明德之道,彰显心性于事事物物、表里内外之中,落实道德于起心动念、人伦日常之间。儒者此等理想不可谓不深切正大,不可谓不透理至极,不可谓不是为人生和人类(含家、国和天下)指明一条终极归宿之道。问题出在,自古儒者持守此等理想太过谨严,终被此等理想所蔽所束而难自知。
       1.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好不好,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仅有一个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即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方可望实现之。向来儒者于此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常被诟病为“腐儒”“酸儒”。但其“内圣外王”之义理架构并没有错,至少在根本上没有问题。不重视经问题出在由内圣转化为外王时,绝大多数时候是不能直接转出去的,中间还需要建设和补充很多曲折和环节。其曲折和环节就是补充上经验智慧、经验知识和建基于此发展出来的各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验智慧、经验知识,不发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天下终不得平,国终不得治,家也终不得齐。
       不仅儒家向来对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重视不够,东方两大传统文明——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化,对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重视程度都不够,前文已详之。因为不能正视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致使包括儒家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终究没能发展出成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系统(如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以成就“外王”之道。也就是说,外王之理想(即修齐治平)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地实现出来。
       经验智慧属于心性之离其自己阶段,属于形而下的知识,所发现之真理属于客体(客观)真理、形构(结构)真理、外延真理、相对真理、后天真理、材质真理;先验智慧属于心性之回归自己阶段,属于形而上的知识,所发现之真理属于主体真理、存在真理、内容真理、先天真理、生命真理。如若人们能在经验知识方面,有越来越深入的探索和累积,这对我们进一步领悟先验智慧、更好地实现对心性的回归,是有着绝大之助益的。故经验智慧与先验智慧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任何一方皆不可缺失。
        但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在价值标准上,是截然不同的。经验智慧是阶段性智慧,以佛语言之,是属于现象(无常)之智慧,故属于“末”,属于“后天”之范畴;先验智慧是永恒性智慧,以佛语言之,是属于法界(本体)之般若智慧,故属于“本”,属于“先天”之范畴。宗圣曾子通过《大学》教导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人类的各种需求,大略可分为三类: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灵性需求。这与人具三性——兽性、人性和神性恰相对应。
        兽性即生物性,因人有生物性之一面,故有生物性之需求,即生理需求是也,如饮食需求、睡眠需求、性需求(即繁育后代之需求。性冲动是生物保存其自己不致绝种之冲动)、尽享天年之需求等。因人有人性之一面,故有人性之需求,即心理需求是也,如感情需求(亲情、爱情、友情等)、艺术需求、社会需求(获得他人关怀、尊重等)、历史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之需求等。因人有灵性(神性、佛性、德性)之一面,故有回归心性之需求,即圆满与解脱之需求,如充分实现真、善、美之需求,过德化(仁义)人生与美化(艺术)人生或真化(觉悟)人生之需求,终极关怀之需求,形而上之需求,安心之需求,主体(生命)化之需求,圆融化境之需求,无为自在之需求,价值与意义之需求等。
       包括中印在内的整个东方传统文化,在灵性方面发挥得十分充分,但于前两方面(生物性和人性),始终重视度不够,始终不能充分地正视之,其于佛道两家尤为明显,几至极端之地步。儒家虽不若佛道两家为甚,但因其始终不能足够重视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于前两性之实现上,不愿过多地勤思着力,故少有补益与发明。直至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出世,方给予前两性之需求以充分地重视之,并持续地谋求如何合理地满足和实现这些需求。
   人之“三性”需求的满足,通常次第是:第一为兽性(生物性),其次为人性(心理性),最后是灵性(神性、佛性、德性)。但这个先后次第更多时候只是理论性的。因为人是一个文化主体,拥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因而在具体实现中,受到文化传统、信念信仰、客观条件、榜样的示范等多方面影响,这个次第是可以随时变更的,并非不可移易。虽然人之“三性”之间的实现次第可以随时变更,但却不可相互取代,更不可只肯定其一,而长期地忽视其余,或压抑其余。我们一般习惯于称呼人的生物性需求与冲动为“本能”,称呼人性和灵性为“天性”。
       “三性”之任何一项属性都是伴随终身的,都有被实现和被重视的需求与冲动,此需求和冲动都将持续一生,至死也未必方休。儒家是东方传统文化中,相对而言最能正视生物性需求和人性需求的学派(这主要是指先秦以“五圣”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迨到宋明理学兴起之时,越来越倾向于忽视、压制前两性之需求)但历史地观之,整个东方传统思想,都对人之生物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大有以灵性需求来取代、吞噬前两性需求之倾向,将灵性实现与前两性之实现(尤其是生物性的实现)尖锐地对立起来,形同水火之势。这是东方传统思想中,始终不够重视经验智慧,始终不够尊重经验知识,始终不能正视经验主义之价值在“三性”观上的反映。
      需知,“三性”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深刻关系,如鼎之三足,缺失任何一足,另外两足也难以成立。“三性”中的任何一种属性,如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正视与满足,都将滋生相关问题:生物性得不到正视与满足,将会滋生种种生理上的疾病,出现各种生理紊乱现象;心理性得不到正视和满足,将会滋生各种心理上的疾病,出现各种非理性、贪婪、分裂、异化、失控等心理病态现象;灵性得不到正视和满足,则因不能实现生命的解脱和圆满,不能实现人生之终极关怀,而出现严重的不安感、空虚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被抛弃感、缺失感、(莫名的)恐惧感、难以承受的生活之沉重感、黑暗感、无幸福感等等生命异化现象。
       人的任何一种属性,一旦出现异化或病态现象,都将分散和消耗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到我们去更好地实现其他属性。能否对“三性”做到鼎足而观,同等正视,实在干系重大。这个问题若辨示不清,东西方文化各自之症结,终难知所在,终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疏通解决,人类之文明和智慧也终将难臻圆满之境,个人之成长与历史之演进,也难以步入正道坦途。东方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化之间,如何实现亲切相处、取长补短,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最大的文化问题。
        若明“三性”之理,方有望扭转东西方文化之间,此消彼长、此存彼亡之态势,而成相得益彰、互生共荣之格局。若于“三性”获得理明而义达,于天下,则天下得以平;于国,则国得以治;于家,则家得以齐;于身,则身得以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德性与仁心
后一篇:修其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