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暖然似春
暖然似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32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愈和孟子

(2022-06-14 18:08:10)

《孟子》在宋以前只被列入子部儒家类,向来被看做是一部子书,地位较之经书相距甚远。《孟子》虽然直到宋代才被列“经”,但实际上它的地位的提升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焦循《孟子正义》云:“按《礼记正义》引卢植云:‘汉文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王制》之书。’今《王制》篇中,制禄爵关市等文,多取诸《孟子》,则孝文时立《孟子》博士审矣。”早在汉代孝文帝之时,始置《孟子》传记博士,《孟子》就已由“子”书升为“传”。

然而直至唐初,孟子连配享孔庙的资格都还没有取得,唐初诸儒皆不提及孟子。代宗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建言以“《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虽然未得到皇帝批准,却开启了由“传”升“经”的大幕。尽管唐朝统治者未立《孟子》为“经”,但《孟子》凭借其理论优势在士人中颇受欢迎,柳宗元曾对当时士人读书情况有所揭示:“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但真正尊崇并致力于宣扬《孟子》的要数韩愈。

他提出著名的儒学“道统论”,且最先将孟子列在孔子之后,与“古圣贤王”相提并论,并在实践中把《孟子》当做“传道”经书来奉行,其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又在《读荀》中言:“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孟氏醇乎醇者也。”韩愈认定孟子是周孔之道的唯一传人,这无疑是对孟学思潮有力推动。韩愈尊崇《孟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韩愈自身深厚的儒学素养和“欲自振于一代”的经学抱负。韩愈三岁而孤,为其兄韩会抚养长大。柳宗元谓韩会“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先君石表阴先友记韩愈深受影响,自小有着学习儒学的良好家学氛围,此其一。韩会与李华、独孤及、萧颖士等一大批尚儒学的士人交往密切,韩愈亦曾追随独孤及和梁肃等学习古文,《旧唐书·韩愈传》云:“大历、贞元之间,文士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师出名门,为韩愈的经学活动提供了学识基础,此其二。韩愈进士及第后踏入仕途,先后曾任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及国子祭酒等职务,奖掖后进,提携士子,与儒林交流甚多,在他周围聚集着众多同辈和士子,如孟郊、张籍、贾岛、李翱、皇甫湜、侯喜、李汉等人,形成了关注《孟子》的良好的学术氛围,此其三。这些条件,客观上为韩愈尊孟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韩愈认为《孟子》是“道统”正流,其可以为解决中唐社会积弊提供借鉴。一方面,儒家发展到后面分化严重,韩愈认为孟子深得孔子的精髓,复兴圣人之道必从学习《孟子》开始。《送王秀才序》云:“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

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又在《读荀》中批判同为孔子继承人的荀子“大醇而小疵”,在《原道》中亦评云“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可见其尊孟是经过了严谨的思考与反复取舍而定的。另一方面,韩愈认为《孟子》之义能解决中唐社会问题。孟子所处的时代亦是统治秩序崩坏,争王夺霸,道德混乱的局面,认为“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的原因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

《孟子》崇尚“君臣大义”与“人伦”,并尝试提出观点引导人们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如《孟子·公孙丑下》云:“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孟子·滕文公上》云:“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离娄上》云:“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同时还严厉批评杨朱与墨翟之学:“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可谓深矣。而在韩愈的时代,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外有藩镇割据,内存宦官弄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王朝中央统治的三大威胁,此种情况与孟子时代诸国争霸的局面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因此,韩愈从维护唐王朝统治的大局出发,推尊《孟子》,从其中找到救治社会弊病的药方。其在《与孟尚书书》中云:“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第三,借宣扬《孟子》以排佛抑道。中唐时期一大社会风气就是崇尚佛教,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得到发展,到唐代更是到达鼎盛,唐朝很多皇帝不同程度地崇佛,自然对佛教实行宽松政策,结果僧尼数量大增,寺院经济大大削弱了中央的实力。而道教在唐朝备受统治者重视,与皇权相结合成为独具特色的皇族宗教。唐代三教已成鼎立之势,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社会积弊太深,儒家的章句训诂之学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经学衰微。韩愈自觉举起卫道大旗,在排佛抑道方面主要继承《孟子》性善论,他在《原性》篇中提出了自己的“心性说”:“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但其学说不完全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