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身心学问的核心在于心

(2022-03-31 18:12:26)

王阳明:身心学问的核心在于心 

2017-10-07 06:49

走进王阳明的生命之

第六十五章 认识心学不容易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正德十年的事。

立志,可不容易。我们常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身心学问上的立志尤其难,为什么呢?身心学问的核心是道德养成,道德养成的标志之一是气质变化。而气质变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持久战的过程,一般人没有这个耐心。气质变化只是外在的,真正的大变化是智慧的开启。智慧,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可以斩断人生中的无尽烦恼。这个才是身心学问的大目标,甚至是一个人一生的终极目标。

我们不少人看不那么远,也不愿意看那么远,所以就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人不醉于酒,却醉于物欲,物欲却是无止境的,所以醉起来一醉几年或者几十年。身心学问并非逃避和遗弃名利,而是要看透名利,进而不做名利的奴隶。怎么看透名利呢?需要智慧。怎么开启智慧呢?做身心学问!怎么做身心学问呢?先立志。身心学问的核心在于心,这个心无形无相,怎么做心上的学问呢?

现在我们相信了阳明先生,我们愿意学心学。阳明先生在南京时,他的心学并不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心学还是新生事物。说心学是新生事物,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其实心学一点也不新。在南宋,陆九渊的学问是心学,但是被朱熹的光环遮蔽住了。《孟子》“尽心”上下两篇都是说心学的。曾子说,孔子的学问是心学,有何证据呢?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正心;恕,就是如心,如什么心?如无善无恶的心。尧、舜、禹相传授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被称为“十六字心传”,传的就是心学。但是心学在孟子后就失传了,到了北宋周敦颐和程颢又续上了道统和学统,后来再次失传。失传久了,再出现就成了新生事物

我们介绍过,在滁州时,汪汝成与阳明先生辩论了几十次才接受和信任心学。许多弟子都有这样的经历。

陆澄(1485-1563)字清伯,又字原静,浙江湖州人,他认识阳明先生时已经31岁了,初听说心学时感到一头雾水,可能感到好奇,因为好奇就有些喜欢,于是一个月去找阳明先生一次。后来又产生了怀疑,怀疑之中又心生恐惧,他可能恐惧心学是不是异端邪说。于是就十来天去一趟鸿胪寺。俗话说大疑大悟,恐惧中他有了新发现,去鸿胪寺就频繁了,五六日、三两日去一趟。后来学心学受益了,就在鸿胪寺附近租了房子。再后来接受和信任了心学,干脆请求阳明先生,在鸿胪寺腾出来一间仓库,就搬到了仓库里居住,好随时亲近阳明先生,于是就做了阳明先生的常随弟子。这个时候,弟子们已经开始尊称阳明先生为夫子了。陆澄日常在夫子跟前熏染,进步就很显著。弟子们互相议论说,以前陆澄整天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成了谦谦君子,人也变得有气度了。这就是儒家说的变化气质。看是气质变化了,看是情绪变了,实质是心变了。陆澄在日常中记录下了夫子的教学对话,这些对话就成了现在《传习录》的上卷内容之一。《传习录》上卷内容有三位记录者,即徐爱、陆澄和薛侃。陆澄得了夫子真传,一生追随夫子,一生信守良知。

陆澄在《传习录》中记录了一个学案,我们介绍一下。陆澄在鸿胪寺仓库住时,有天接到一封家信,信中说他儿子病危了。陆澄忧心如焚。夫子告诉他,这个时候正是用功和检验功夫成色的时候,平常没事时做什么功夫,功夫就是要在事上磨练,七情一般是过分,少有不及的,但是良知中七情就要不过不及,就是要中和。夫子说过,一个人除了七情还真没别的事,把七情管理好,管理到中和状态,就是良知自然流行。

学心学,不能不要家庭。陆澄要回家探亲,临行请夫子写几句临别赠言。夫子在《赠陆清伯归省序》中写道,道德的养成没有比尊贤更好了,尊贤就是以贤为师,为榜样;身心学问的进步没有比亲近老师更迅速的了,亲近老师就是亲近学问,就是亲近道德。他写道,经常到有权势的人家拜谒的人,就能一天天接近权势;经常到市场走动的人,就能一天天接近利润。世事洞明皆学问!阳明先生给做官的和做生意的人也指明了前进的路径。

周积接受心学的过程也很曲折。他和阳明先生一样,在修学过程中也被“格物致知”拌住了脚。他听说心学后,半信半疑,就当面辩论,辩论中,邹着眉头好像若有所悟。回家后,和多年来的观点一比较,发现不一样,不敢贸然接受。在家思前想后十来天,再去辩论,又若有所悟,但是还是邹着眉。回家再次苦恼了十来天。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月,来来回回,来辩论却没有收获,弃之而去又舍不得。最后请教阳明夫子这是为什么。夫子告诉他说:“下棋不过雕虫小技,不专心致志还下不好。你来听我讲身心学问,出了这个门就又胡思乱想去了,你怎么能抱怨来几趟而没有收获呢!”

周积回家斋戒沐浴后,在鸿胪寺虔诚而隆重地举办了拜师仪式,然后与先生默默地对坐,默默地坐了很久,夫子以立诚为主题给他讲了一课。这个“默默地对坐”很长时间是有深意的,默默,不仅仅指嘴上不说话,心上也要默默地不说话,就是要让心安静下来,静就是敬,敬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物;静就是净,心上干净了,如一张白纸,才好画最美的图画;净就像一面铜镜,因为干净了,一尘不染,才能照出最真的景象。我们联想一下,唐代的惠明在追赶上慧能时,不抢夺袈裟了,要拜师了,慧能要求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与这个“默默对坐”是一个用意。传统文化讲究师徒相传,传法时有传文字的,有传话语的,有传心的,传心又叫心传,心传的前提就需要这个“默默对坐”良久。

周积得了心传,第二天把夫子的教导与《大学》进行对比,发现《大学》本质上就是心学。第三天把夫子的教导与《中庸》进行对比,发现《中庸》本质上就是心学。第四天把夫子的教导与《论语》《孟子》进行对比,发现《论语》《孟子》本质上就是心学。这下他兴奋起来了,坐不住了,欢呼雀跃的,站起身,离开桌子,深施一礼,向夫子发誓说:“我以后永远不再怀疑夫子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圣贤身心学问是这样地简易。我高兴!我后悔!我错了十年呀!我要把夫子的心学告诉同志们,免得同志们再走我的老路,免得同志们再像我一样后悔。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夫子的恩德,才能不辜负夫子的教诲!”

这一次,周积踏实地在鸿胪寺住了一个月,专心致志地学了一个月。走的时候,夫子写了《赠周以善归省序》作为赠言。周积,字以善。

认识心学很难,真认识了,也就接受了。接受了,也就信任了。信任了,才能真立志。真立志,才能真实修学。

湖广省黄冈的郭庆跟着夫子学习,连过年也没有回家。要走了,辞行时对夫子说:“学生听了夫子讲的立志,也知道怎么立了。现在要远行了,敢请夫子赐一言,好让学生日夜警醒。”夫子就把农民春播夏忙秋收这个比喻再说了一遍。他在《赠郭善甫归省序》中写道:“跟我学的学生多呀,我说的也多了,但是说来说去都不出立志两字。你要走了,我也没有更好的说法。你不要疑心,好好用功。”郭庆,字善甫。陆澄、郭庆都是举人。

浙江永康人周莹是阳明夫子弟子应良的弟子。应良教导他要以圣贤为榜样,学圣贤做圣贤,千万不要与流俗同流合污。周莹找不到做圣贤的方法。他可能怀疑自己的老师,应良打发他来找阳明夫子求教。周莹求学的心很坚定,大夏天冒着酷暑,带着仆人,携带干粮,从永康赶往南京,途中仆人病倒半路回家了,他一个人坚持到了南京。阳明夫子就以周莹到南京的过程作为教案,说道:“六月酷暑,你要准备干粮、路费,上千里地,又是坐船,又是乘车,一个人说来就来了,这个没有靠别人给你什么方法。学圣贤身心学问也是这样,是不是?”周莹兴奋雀跃地说:“我找到方法了!”周莹临走,阳明先生给他写了《赠周莹归省序》以资鼓励,序中记叙了师爷和徒孙的教学过程。

这一年,他写了《金坛县志序》《重修六合县儒学记》《凌孺人杨氏墓志铭》《文橘庵墓志》。

明天继续介绍正德十年的情况。

总结一下:真认识,真接受!真接受,真立志!真认识最难,所谓的知难行易。

此为连载《走进王阳明的生命》第6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