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的深层意义

(2020-10-18 15:54:12)
分类: 儒学
   1;《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仁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仁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成为传统道德理念。至今仍称有德者为“仁人”,骂无德者为“不仁”。在中华文化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孔子仁学是生命的学问,教人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行事、如何推广爱心、怎样做君子并向圣贤看齐,它不是宗教神学,也不是知识体系和概念演义,而是人生体悟和智慧的理性表述。孔子仁学是对人的本质的伟大发现,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找到了人之异于高于禽兽的道德本质,也找到了人类社会高于动物世界丛林规则的人道普世价值。
     2;古代仁字与元字相近,仁字从人从二,元字是从二从人。故曰“在天为元,在地为仁。”元为初始,喻天地之始初。仁为生成,授万物以性命。有了元与仁,故有万物以发生。
     3;“为仁”是一种“由己”的自觉行动,而不是“由人”的被迫行为。因此仁就是一种道德自觉。它不是出于对刑法的惩处或舆论的非难等外在力量的恐惧,而是出于人格的觉悟。当人认识到道德使人成为不同于禽兽的人,当人履行了道德便觉得心安,反之即感到负罪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仁人。如果说仁的第一层意思(爱人)是把别人当作人的话,仁的第二层意思(克己复礼)就是把自己当作人。因此仁就是人的自觉。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正是指的这个意思。
        4;尊老爱幼扶危济贫解难等人道主义的美德。仁的体现如天,没有不能覆盖的;仁的体现如海,没有不能包容的;仁的体现如雨露,没有不能滋润的。慈爱、贤惠、同情、怜悯之心,也是仁的具体体现。
       5;哪里有爱心哪是就有美好的生活,人类文明的进步实有赖于此。爱心表现于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便是“和”。在家庭,便是“家和万事兴”;在社会,便是“政通人和”;在世界,便是“协和万邦”;在自然,便是“天人一体”;在文明,便是“和而不同”。“和”指向和平、和谐、互助、合作、团结、协调、公正、有序,它们都需要爱心来支撑。仁体和用,没有仁爱便没有真正的和谐,即使相关方不发生冲突,也不过是功利性的力量均衡,是不会持久的。同时,没有和谐也体现不出仁爱,仁爱要在互帮和好中表达,漠不关心和彼此争斗都是爱心丧失的表现。
            中国文化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体系,西方文化有其优长,但就做人的道理来说,不能用单纯的科学来证明。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科学的奴役,技术的操作者,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没有爱心,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
       6;仁爱必须实行忠恕之道,即一方面关心人、帮助人,另一方面体谅人、尊重人,这是仁和之道的精髓。以仁学为中心,孔子、孟子等儒家阐发了做人、为政、交友、天命、经济、生态等多领域的德目,其中一以贯之着“仁”的精神。儒家的思维方式是反求诸己,出了问题先从自身上查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埋怨他人。遇到问题矛盾多替他人着想,多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宁愿自己得少,怀着吃亏是福的精神境界。
      7;

《淮南子·主术训》说“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是说只有仁义存在,国家才能存在,人类才能生存,生物才能保存。

     8\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构建人与物之间和谐的关系,构建国与国之间和谐的关系,就是国家的仁—这是文明之核,也可以说是仁的最高境界。
     9\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口规模、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会存在差异。并且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态度、习俗、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内容和形式,塑造了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

现代世界的仁,就是爱护所有生物、爱护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文明,保护世界的多样性。

10\ 仁之本在孝。首先,社会上要大力倡导孝悌之风,孝悌之风起,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自然应运而生,其他社会问题亦可迎刃而解。仁爱的传播依赖君子的引领。社会精英有礼仪教养,有仁爱之心,就会形成君子之德风的社会示范效应。弘扬儒家的仁学精神,就是要使社会精英有恻隐仁爱之心,“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