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元善
(2020-03-21 00:32:23)别去忽逾三月,居尝思念,辄与诸生私相慨叹。计归程之所及,此时当到家久矣。太夫人康强,贵眷无恙,渭南(南元善家乡)风景,当与柴桑(陶渊明家乡)无异,而元善之识见兴趣(见识与情操),则又有出于(高于)元亮(陶渊明)之上者矣。【阳明先生对弟子的要求高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要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具体体现为有担当,只是有道的境界。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要回归自己的心,追问自己的志向,追问自己的初心,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类其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真正的捐轻弃,不被毁誉得丧所牵绊,才会有真正的责任与担当,也才会有真正的风轻云淡。】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浣慰何如!诸生递观传诵,相与叹仰歆服,因而兴起者多矣。
世之高抗通脱之士【品行孤高,不拘小节的人】,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及其所之既倦(当他们对外无感到厌倦时),意衡(意气不振)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郁闷抱怨都会出来)。果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快然终身,无人而不自得已乎?(过去的捐轻弃都不是真的)【面对人生挫折,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我们的心就像太空,太空之中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一件事物能成为我们太空的障碍。有道之士的心胸是如此宽广,没有什么东西能障碍到他)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几个本无就是《中庸》谈到的圣人之德,这些我们心中本有,不仅如此,我们的视听言动都需要良知,没有良知我们的眼睛耳朵就看不见,听不见,没有办法去思考,没有觉照)。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然则,又何有于宽裕温柔乎?又何有于发强刚毅乎?又何有于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乎?又何有于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乎?
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阻塞良知之发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取舍爱憎也,若洗目中之尘而拔耳中之楔。其于富贵、贫贱、得丧、爱憎之相,值若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就如同风云烟霞往来变幻于太虚之中),而太虚之体,固常(恒常)廓然其无碍也。元善今日之所造(境界),其殆庶几于是矣乎(接近于此了)!是岂有待于物以相胜而去彼取此(不会像世之高抗通脱之士需要依靠外物依靠意气,只是表面上捐轻弃罢。)?激昂于一时之意气者所能强?而声音笑貌以为之乎?元善自爱!元善自爱!
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沈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然自横渠之后,此学(圣学)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矣。自此关中之士有所振发兴起,进其文艺于道德之归,变其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今日之归,谓天为无意乎?谓天为无意乎?【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类其心,当一个人志于道德有担当时候就没有怨气,有怨气就已经被功名所累,就不能真正的担当,】
因当朝厌恶王阳明心学,南大吉受到牵累,加之其性格刚正,与当朝权贵也多有不合。在1526年,南大吉突然被贬黜,从绍兴知府任上罢官回乡。然而,南大吉并未因被贬黜而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给阳明先生的信中只字不提罢官一事,使阳明先生甚感安慰。阳明先生这篇《答南元善》就是接到南大吉信后的回复,在此封信中阳明先生十分赞赏了南大吉被罢官仍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的态度。
在这封《答南元善》信中,阳明先生提到面对人生的挫折,有三种人,一种是高抗通脱之士,他们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但他们多数还没有入道;第二种是避世之徒,他们或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或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然,牵溺于嗜好,但后来就慢慢疲倦懈怠,忧愁悲苦第三种就是有道之士,他们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这里太虚即指太极),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从而达到不慕富贵,不忧贫贱,对诸如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现象,都能超然其外。
王阳明肯定了南大吉的为人和学问,称之为关中豪杰,他盛赞南大吉持守人生大道,鼓励他做有道之士,心中良知昭然,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读了这篇书信,深刻感受有三。一是感受到阳明先生对富贵功名利禄的轻视和超然脱俗、不染尘埃的圣人之心;二是感受到他对大吉这种人才的爱惜,一连两句元善自爱!元善自爱!充分体现了他和南大吉之间惺惺相惜的师生情。三是感受到阳明先生的心学在当时未得到当朝的认可,连推崇他心学的人也受到被贬官的遭遇,而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坚持致良知心学,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实属非常不易。【心得:答南元扇,这篇文章,阳明先生再次说明了,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大道之重要,之必要,人之本体是良知之体,本自聪敏睿智,本自宽裕温柔,本自自发刚强,本自斋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本无富贵可慕,本无贫贱之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本无怠心,本无忽心,本无躁心,本无妒心,本无忿心,本无贪心,本无傲心,本无吝心,可是,后来人有了八颗心,远离了良知和大道,如同眼睛蒙上灰尘,不能以视,耳中塞了木楔不能以闻,心中蒙了沙不能睿智,可见八颗私欲之心必须在自我明觉精察中,致知格物,起心动念中,格去,要连根格去。说着容易做起来挺难的,有时候起心动念就错了,有时候行之以始就远离了道,有时自己在良知道上而被误解。但既然选择就义无反顾,就不断学习修行觉察:前几天,一句自我标榜,让一初识之人误解,这是傲心做怪,这就是起心动念时,错了方向,没在大道上,自己的好不要自我标榜,行中方见端倪,是非自在人心,越学越觉得致良知有刮骨疗伤直抵心灵之用,而我还在蒙昧混沌之中,感觉身边每个人都是自己去私欲存天理的镜子,每日坐立行曰都是修炼明觉精察之练达,大道在那里,我已立志,朝向那里,必将笃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