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希渊书
(2020-03-18 08:32:02)【原文】
寄希渊书
所遇如此,希渊归计良是,但稍伤急迫。若再迟二三月,托疾而行,彼此形迹泯然,既不激怒于人,亦不失己之介矣。圣贤处末世,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表面上看是委曲求全,但内心背后的为人处事之道未必不正且直。老子说大直若曲,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反而委屈随和,把自己放低,以无我之心,达成圆满的结果,这才是走在中道之上)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缺乏)仁人忠恕恻怛之心。(当一个人成自己没有过错都是别人错的时候,恐怕就落入了小人境界,正所谓君子多过小人无过,自古以来,人们都推崇孤高正直的人,感觉他们冰清高洁,让人仰慕,但事实上某些时候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白高洁,却把别人陷入小人境地,甚至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有一颗很大的私心,他是在贪图一个清高的名声,对于一个真正在学习圣贤,希望自己能够明明德,致良知的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就是真正修炼自己的时候,也就是切己之处,我们就是在这个时候修炼自己这颗心,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在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在事上进行磨练,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成就他人的同时,最终会成就自己。)【我们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在单位同事间,有没有互相指责,有没有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在社会中有没有常抱怨他人,认为这个社会不够好,都是他人没做好,。阳明先生意思是告诉我们停止抱怨,让我们切己,回到自己身上反求诸己,看看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有没有做的不到的地方有没有把手指向他人,在处理事情时有没有体会自己的心,把我们良知的雷达打开,会发现我们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启示,一、对我们学习致良知的人无处不是道,我们要戒慎恐惧,小心小我出现的情况,二、凡事要有敬畏心,三要有成就他人的心,致良知就是要修复和自己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阳明先生在大学问里谈到,要想明明德就要明我们自己的心体,明天地万物一体,需要去亲民,亲民不是他人的需要,是我们自己这颗心的需要,因为只有通过亲民和天地万物之间连接起来,才能明明德于天下。才能真正齐家治国平天下。】
希渊必以区区此说为太周旋,然道理实如此也。区区叨厚禄,有地方之责,欲脱身潜逃固难。若希渊所处,自宜进退绰然,今亦牵制若此,乃知古人挂冠解绶,其时亦不易值也。
【注释】
绰然:进退有余,洒脱的样子。
挂冠解绶:取下冠冕,解下印绶。指主动辞官。
【译文】
有如此遭遇,希渊你归乡的想法也不为过,只是稍嫌急迫了些。若能再迟上两三个月,假托身体有病离开,彼此之间行迹泯然,如此既不激怒他人,同时也没有失去自己的耿介。圣贤身处末世,待人接物,有时也会迂曲委婉,他们的心未尝不正直。如果把自己看作君子而把他人看作小人,这就不是仁者忠恕恻隐之心了。
想必希渊会认为我的说法是大费周折,然而道理的确如此。我(们)食朝廷厚禄,有管理地方之责,想要弃职离去固然很难,按说希渊你这种处境,应该进退自如,如今也有这么多牵制,由此可知,古人挂冠解绶,也很难遇到合适的时机啊。
【本文主旨】
君子处乱世,则庇护自己。懂得委曲求全,也要能进能退,方可保全自身。居庙堂能斡旋(wò
【背景简介】
蔡希渊生性孤介,不为当道所喜,常思弃职离去。阳明先生此信,告知希渊处世的圣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