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气的乐章》

(2020-09-07 14:55:16)
分类: 读书笔记

最初是听了梁冬采访王唯工先生的一个节目,觉得很有趣,就买了他的三本书来读。《气的乐章》是第一本。

王唯工先生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物理,带着对中医的兴趣,博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学,主攻神经科学。这样背景下的中医研究,就让他的书论证都有实验,且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对照分析,说服力很强。读这几本书之前,也买了《人体三维卦》试图阅读,因为太难而作罢。在人体三维卦中,人体不同骨骼之间的共振关系是一个核心内容,在进行疾病的治疗的时候,这也是一个核心的方法。所以,在读到《气的乐章》所讲到的共振,很有一种,从不同角度互相印证的感觉。以我目前的水平,只能是读一读开阔下眼界,还无法有实验室方法,或者内证的方法来判断王唯工先生的理论。至少在读完这几本书,我觉得还是很大程度上被其理论说服。

《气的乐章》应该可以被称为中医循环学吧。西医的循环理论,最基础的内容,在中学的课本中就有,大家都很熟悉。王唯工先生认为旧的西医循环理论,没有办法对很多的疾病有很好的解释,他提出的新的循环理论——共振。本书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西医未解的循环难题,提出“气”才是解决现代病的重点。第二部分详细的解释了共振原理,提出气即共振的观点,认为这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第三部分脉诊,讨论使用脉诊仪来检测身体的共振旋律,并进行疾病治疗。第四部分结合日常养生讨论脉诊治疗。

第一部分先提出了当今生理学无法解释的7个问题。分别是心脏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升主动脉为何要转180°,器官和主动脉连接角要是90°,为何有舒张压,为何心脏要有规律的跳,生物体的大小为何和心脏频率成反比以及生物体如何运动。提出这些问题,当然是要为后面用基于共振的循环理论来解决问题进行铺垫。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中,最主要的线索就是,目前基于流量的循环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以身体的运动为例,手臂举起的时候,应该血会流回心脏,但实际并不是。如果以流量理论来解释循环,则生物体的运动是有问题的。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西方循环理论认为,循环系统控制的是血液流量,而血是利用动能往前冲的。但血液循环中的动能只占总能量的2%,演化过程中会有这么没效率的设计吗?”作者认为,循环系统的关键是那98%的位能,如升主动脉180°的转弯,就是要讲动能变成位能,而位能,就是“气”。位能的传输,就是通过共振。作者还以心肾不交为例:”肾气不足时静脉回流就不足。所以虽然心脏很用力的泵血,可是血还是输送的不够,气血还是不足,这就是中医说的‘心火旺’。心脏用很大的力气做功,可是做的都是虚功,最后心脏很累、很累、气血还是不够。这是就必须肾水来救。 而共振的传输,主要是每个器官和经络都有其特性频率,在它和主动脉耦合共振时,能够耦合出一个新的频率。心脏与血管的共振,他们基本上不是一种心脏与血管的能量的交互传递,而是一种共振状态。最后用共振的循环理论来解释前面的几个问题,答案分别是,心脏的位置,应该在最容易产生谐波的地方;升主动脉180°的转弯是要把动能转化为位能,也是中医讲的 “气聚膻中” ;器官加上90°才能共振;有了舒张压才能送能量到远端;因为共振腔大,所以大动物心跳慢,发声频率也低;血液循环以共振压力驱动,所以生物体才能运动。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由脏到腑,共振频率逐渐增加,频率增加后的顺序为:第1谐波-肝经;第2谐波-肾经;第3谐波-脾经;第4谐波-肺经;第5谐波-胃经;第6谐波-胆经;第7谐波-膀胱经;第8谐波-大肠经;第9谐波-三焦经;第10谐波-小肠经;第11谐波-心经。心包经暂时定义为第0谐波,也就是总合波。频率越低的谐波能量越大,频率越高的谐波能量越小。生物演化和胚胎成长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的。胚胎心脏供血到主动脉,是一个方波,等肝长出来,肝和主动脉两个开始共振,肝要保持这个频率来获得自己需要的血液,但还要再生长出一个频率给到肾,由此往下。在这个循环理论下,如果是肾的病,要搞清楚是肾自己的问题,还是肝产生不了第2个谐波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肝的问题带来的。这部分还讨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高血压。关于血压和高血压,作者的一些结论性的内容如下:1.舒张压用来维持血管不扁掉,也就是维持振动频率。它是维持根本能量。2.收缩压是用来分配能量到各个器官,根据频谱来进行分配。3.高血压:补偿重要器官缺氧。西医的高血压药主要都用来让心脏不要跳的那么用力,但不能解决重要器官氧气不够或血不够时身体的补偿作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把不通的地方弄好,血压就会降下来。用脉诊仪(我觉得有经验的中医直接脉诊也可以,只是没有仪器结果那么可视化和定量化)判断是哪部分的问题进行治疗。3.高舒张压是因为肺功能不好。本部分最后一章讨论经络、穴道、器官形成的共振网络。作者设计了一个弹簧模型来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共振网,非常的清晰生动。

 第三部分主要讲脉诊。这部分结合脉诊仪的使用来进行介绍,讲了怎么通过脉诊来看能量、相位、缺氧指标。也从循环的角度讨论了一些病症的原理。这一部分中,比较有趣的地方是从这个中医循环学中对一些疾病和五行生克的讨论。例如,冠状动脉阻塞在脉诊上看到那些谐波会有问题,并由谐波的不同,容易的区分心痛和胃痛。确定了是哪里堵塞,就可以对治了。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实践中的治疗会很有启发。在共振理论中,谐波2是由谐波1生成的。中医的循经传就是在第1谐波的,永远在第1谐波,这时病症还不算严重。病严重以后,能量大了,在第1谐波,有两条路了,可能跑到第1谐波,也可能跑到第2谐波。第2谐波也可能跑到第4谐波。第1谐波的能量增大,第2谐波的能量也增加,作者这样解释中医中的“相生”。五行相克,作者用加成的概念来解释。1+3要变成4,从能量守恒来看,如果4固定,则1大了,3就要变小,这就是中医里的相克。不过作者也提到了一些例外。并指出那些对应的,用上述逻辑能推导出的相生相克关系,在《内经》中就有,例外的那些不能应用的,在《内经》中就没有。最后作者还继续用这个思路讨论了阴阳五行与虚实补泻,也很有趣。

最后一部分在谈日常养生中的脉诊应用。这部分谈了关于过敏,练功等的内容。

若不读这本书,直接学习中医经典中的阴阳五行,经络传导和病症的归经治疗,或许也可以对很多的情况有很好的分析。不过,这本书的循环理论,倒是可以很好的把很多有些散点的中医理论用这个框架贯穿和解释下来,也能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下一次,我们一起来读读《气血的旋律》,这本书也很有趣,让我想起“架构师”一个词。做建筑的有架构师,做软件的有架构师。架构师就是那种要从达成的目标来构架整体框架的人,并尽量在一个最优的框架下,建立起整个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实现模型和约束。下回我们来看看,如果是人体架构师,你会怎么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