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金花的秘密》

(2020-08-14 21:58:25)

既然人身是一个人身,那么不论儒释道三家,还是东方西方,对这个人身的研究也就都是各有其道理。尽管如此,立足点的视角不同,在汇聚在顶端之前,却常常展现出冲突的局面。

荣格大约是想把东西方思想做一种交融。就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下,世界观下,也就在此看到了我们“能看到的世界”。开放的心灵是多么好的一个词,若不是时时反省,恐怕也难做到。开放多一点,这个世界的美妙就多一点。越来越觉得其实老天爷把秘密都明明白白展现着,就看看我们有没有那个福气,可以看到。还有没有那个动力,可以走在那条路上。若用《太乙金华宗旨》上的意思,那条路简单,但有个词,叫“逆”。有多少人愿意逆流呢?

第一次读荣格的书是四年前。读了啥都忘掉了,当时读书的情景到记得。那几天在三亚玩,酒店的阳台外是一片茂密的园林。每天早上在阳台上读荣格的书。清晨的阳光照在外面的树叶上,清凉又闪着光。

我是在今年的研习营课程中,从杜老师那听到这本书。这本《金花的秘密》,是荣格读的卫礼贤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的笔记。正好在今年年初也是读了《太乙金华宗旨》,就很好奇荣格会怎么来看待,也期望着,是不是可以通过这本书,让我对《太乙金华宗旨》的理解也可以多一丢丢。下面的笔记就对书中我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进行摘录以及记录下由此而有的一些念头,没打算要在逻辑上有什么组织。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人,建议看原书,不必读这笔记。

荣格在纪念卫礼贤部分有这么一句话:“以至于他一接触到关于中国灵魂的秘密,就立刻觉察到着其中隐藏着对我们十分珍贵的东西,并为这份稀世珍宝而牺牲掉其欧洲偏见。”对荣格提到的“中国灵魂的秘密”,深有感触。这些年我在干嘛,也是想一窥中国灵魂的秘密啊!或者说,其实是人类灵魂的秘密,在中国古代的学问中,给出的线索和答案比较多吧。

在对《易经》的赞美中,荣格提到:“《易经》的科学并非基于因果性原理,而是基于一种我们从未遇到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我姑且称之为‘同步性’原理。”接着,荣格阐述了一些心理上的平行现象,是“可见于相对的同时性这一事实,因此我称之为‘同步性’”。他接下来对这个“同时性”,又以占星学为例,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生辰来重构他的性格。不过,他对时间性质的看法,还可以探讨:“生辰丝毫不依赖于实际的天文星座,而是依赖于一种随意的、纯粹概念性的时间系统,因为由于二分点的进动,春分点早已移出了零度的白羊宫。那些实际上正确的占星学判断并非基于天体的影响,而是基于我们假定的时间性质,换句话说,在这一时刻出生的人或所做的事都具有这一时刻的性质。”我想起杜嚣老师提到时间的一句话。大意是其实没有时间,时间也是空间。时间记录的是星球的位移。如果没有星球的位移,也就没有时间。叫时间也好,叫同时性也好,如果这背后是宇宙的一个空间快照,那么人的命运所受的影响,是不是就是这个空间快照按照某种算法做的投射?或者,人的一生,也是对这个空间快照的某种个体表达?不必担心这样的想法会使人失去自主性。人的自主性,完全不必在某种假想的完美空间中发挥,人的自主性,就是要在各种约束下发挥。

荣格在赞叹中国的思想时,也反复提醒,不能丢弃欧洲自己的文化,强调要开放接纳来自东方的思想,但要自我消化吸收。这个务实的态度是我很喜欢的。其实,这种态度,也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采纳的。虽然是中国人,但其实,我们也与古老的东方思想有了很大的隔阂,我们也在“现代的生活”中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方式。荣格对欧洲人的提醒,也可以作为我们对自己在从我们古老的思想中让自己重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提醒。“东方所能给予我们的仅仅是一种帮助,具体工作还必须由我们来做。”“我们首先需要关于我们自己的欧洲智慧。我们道路的出发点是欧洲的现实,而不是瑜伽功法。”“正如他(卫礼贤)已将东方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欧洲的含义,我们也应把这种含义转化为生活。我们知道,卫礼贤把核心概念“道”译为Sinn(含义、意义)。把这种Sinn转化为生活,亦即实现“道”,这正是学生的任务。”

“古德云:“邪人行正道,正道悉归邪。”不幸的是,这句异常正确的中国格言与我们的信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相信“正确的”方法与使用方法的人无关。实际上,在这些情况下,一切都取决于人,而很少依赖或完全不依赖于方法。方法只是一个人所遵循的途径和方向,以使其行动方式能够真实地表达其本性。如果方法与他的本性不相契合,那么这种方法就仅仅是一种装模作样,是某种人为附加的、毫无根基和活力的东西,仅仅服务于自欺欺人的不正当目的,成为愚弄自己和逃避无情的自然法则的一种手段。这与中国思想的脚踏实地和真诚毫无关系。”同样的,这一段是荣格对西方人说的,我也觉得适用于对当下的提醒。

荣格谈到,“典型的基督教精神文化中,精神和对精神的爱一直是纯粹正面和最值得追求的。”但在19世纪以来,“精神开始退化为理智。”“当理智时图把精神的遗产据为己有时,它便有害于灵魂了。理智绝对没有这个能力,因为精神是某种高于理智的东西,它不仅包含理智,而且还包含情感。精神是生命的方向和本原,追求那超人的光辉顶峰。”我对这里的精神的理解,也可以用“心灵”来代替。读到这些话的心有戚戚焉的感受,来自于荣格谈到的西方的这种变化,更大范围的影响到了今天的东方世界。至少就我自己而言,也就会觉得荣格对西方的这些话,同样可以象是对我而说。我也是在寻找荣格所提到的:“中国从未远离过核心的心灵事实,因此从未迷失于对单一心理技能的片面夸大或过高评价。”我当然也不会去批评理智,那是从一端跳到另外一端。如果说我过去的生命经验,主要在理智的发展上,这几年的一个转变,就要去看到过去我所没有碰到的那部分。

后面部分,荣格提到了很多这本书对他的启发。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关于“无意识”的启发。以这本书中的内容来看,荣格应该在接触到“中国哲学”之前,因为自己的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我使用的一些技巧已经无意中把我引向了这条神秘的道路”。在接触到中国思想以后,想来是中国思想中的东西,让他模模糊糊的一些经验得到印证,同时也获得了类似于理论支持(当然,中国人是不太去建立纯理论的东西的,所以你也可以叫为“实践支持”)。有一些他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正如人的身体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共同解剖结构,人的心灵也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共同基底,我称之为‘集体无意识’。这种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无意识心灵不仅包含那些能够变成意识的内容,而且也包含让人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倾向。”在荣格看来,意识是在无意识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意识和有意识的意志越是强大和明显,无意识就越被压到幕后,意识结构就越有可能从无意识原型中解放出来。如此获得自由之后,意识结构便可以挣脱单纯本能的锁链,最终达到一种丧失本能或与本能对立的状态。”荣格还从一个医生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病人或者说病状的例子。这部分,我觉得是荣格这本书中提及的东方影响的核心内容。虽然后面他又比较具体的就《太乙金华宗旨》的一些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结合西方的一些名词(我不熟悉,看起来西方人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一些词语)来进行阐述,我仍然觉得关于无意识的这部分,是核心。沿着荣格的这个概念体系,意识是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无意识的探寻,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想起来自己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梦是什么?”今年也读了几本书,隐隐约约知道了梦是什么,却不能懂这里面,被“无意识”所控制的真相,或者说象征(象征背后,其实就是真相,之所以说是象征,是因为不懂真相。如果懂了真相,可能就会觉得“象征”,就是事实摆在那里啊。)

杜老师在研习营课程中大概还提到了一句话,大意是你不能在困境中解决困境。这句话也让我有共鸣。要解决困境,多半是得先跳出来,至少要跳起来吧。这个听起来似乎矛盾,既然在困境中,能跳出来就不叫困境了,但又要跳出来才能解决,这不是不可能嘛!只是从我自己的经验中,我是赞同这句话的。让我们来看看荣格的这段话:“我在工作中一直坚信,从根本上说并不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经验也向我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我经常看到有些人轻易便超越了别人无法超越的问题。更近一步的经验表明,我所谓的这种“超越”原来是意识层次的一种提升。一种更高更广的兴趣额在视域中出现了,随着视域的开阔,尚未解决的问题变得不再紧迫。这个问题并不是就其自身以逻辑的方式得到解决,而是面对着一种新的,更强的生命指向而逐渐消解了。它并没有遭到压制而成为无意识,而仅仅是呈现在另一种光亮中,因此也变得有所不同。在较低层次导致最激烈冲突和充满恐慌的情感爆发的那些东西,现在从人格的更高层次来看,宛如从高山山顶上俯瞰山谷中的一场雷雨。这并不是说这场雷雨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说人已经不在其中,而是位于它之上。”荣格这段话或许和杜老师的那句话还不完全一样,只是,他们让我互相联系上了。这段话后面还有半段,其实也可以日常拿来就用的:“从心灵的角度看,我们既是山谷又是山峰,因此感觉自己超越于人似乎是一种徒劳的幻觉。我们当然会感受到情感,并为之震撼,受之折磨。但于此同时,我们也能觉知到一种更高的意识,它阻止我们把自己等同于情感,使我们能够客观待之,并可以宣称:“我知道我在受苦。”我们这部经典在谈到昏沉时说:“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里。”这也完全适用于情感。”下面一段,荣格近一步阐述,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最大、最重要的人生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它们不可能解决,而只能超越。”在继续的讨论如何做到时,他说:“为了取得进步,解放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呢?据我所知,他们什么也没有做(无为),而只是让事情如其本然的发生,正如吕祖所教导的,如果一个人不放弃他的执着,神光就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在心灵上必须听任事情发生。”多简单的一句话,多难做到。觉知,不评判。在我目前的阶段,我也是要时时提醒自己。

这本书不厚,除开附录的《太乙精华宗旨》和《慧命经》原文,荣格的内容也差不多就是两三篇文章的篇幅。后面一部分,就是结合《太乙精华宗旨》原文中的一些内容的讨论。我把前面部分看成是荣格的总结,后面这部分看为他结合原文的详细阐释,同时也是对他的西方同伴们,用他们熟悉的语境来进行的描述。从思想内容上,跟前半部分也一致贯穿下来。在荣格的讨论中,意识、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出现了很多次。我在想,荣格说的“集体无意识”,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佛教说的“阿赖耶识”?或许我也不用去想命名,尽量去理解这些名词后面,他究竟想表达的东西。意识仍然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就如同我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在想什么,我打算怎么写,我觉得如何才能表达更清晰,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那么,藏在下面的,难道没有无意识在支撑?如果有,它是什么,它如何做?这本书里提到了,并且给出了一些曼陀罗的图片,我完全没有感觉。或许,如果我有了点感觉,就对“无意识”这部分,会多一点了解。就目前而言,对我来说,“无意识”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一个名词,一个我也相信名词背后有某种实际承载的东西,但因为我没有看到,所有的这些,也仍然在依靠意识在猜测。

在“道的现象”这一节中,荣格谈到一个重要的内容,“意识的瓦解”。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在某些情况下,集体无意识会对意识进行瓦解。可能对于这个主体的人来说,这种瓦解会让他觉得他又了很多的分身。用荣格的话说:“他们是一些心灵的分系统,要么在出神的状态下自发出现,在一定环境下产生强烈的印象和效果,要么则以错觉和幻觉的形式固定下来而成为精神错乱,从而摧毁人格的统一性。”荣格也对这种瓦解提出一些建议。一些建议来自于《太乙金华宗旨》或《中阴闻教得度》等经典,一些建议,我觉得是跟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大家的长期研究和实际案例中的获得的经验而来。他说:“不要把最高的意识之光投射到具体化的形相中去,导致其分解成许多自主的分系统。”他也提到,在佛教经典中,要人们破除幻象:“无论善神还是恶神都是需要破除的幻象。”不仅仅是对于宗教、对于心灵体验,他反对用理智来进行批判(用理智来批判,其实这在今天也是主流)。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们相信可以用理智来评判宗教事实。”“精神错乱是被一种无意识内容所控制,这种内容本身不被意识吸收,也不可能被吸收,因为意识已经否认了这种内容的存在。……这种傲慢,亦即意识的偏狭,始终是通往精神病院的最短路径。”这段的内容很重要,我觉得荣格是一个务实者,一个诚恳者。这样的态度,使他可以对他所研究的“心灵”可以有更深入的洞察,而不会陷入用某种理论来挥舞,从而偏离本真。哪怕这种理论在开始,是多么的有效,多么的有见地。或许,这样的态度,也是他和弗洛伊德分歧展开的根源。

“意识无疑源于无意识,但我们很少记得这一点,因此我们总是试图和心灵与意识等同起来,或者至少是把无意识看成意识的一种衍生物或作用(比如在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中)。但由以上所述的理由可以看出,无意识的实在性是不折不扣的,应把无意识的形相看成起作用的因素,这一点极为重要。”荣格觉得西方思想是以意识为立足点,而东方思想则以无意识为立足点。而他显然赞同意识起源于无意识,尽管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意识是多么显而易见,而无意识又是那么似乎有,却难肯定。

荣格引用的一句话作为这篇笔记的结束吧:“世人舍本逐末。”我也是这里面的世人之一。《太乙金华宗旨》原文,也借着这本书重读了一遍。看看我能不能单独写一篇读书笔记,即使仅仅为吕祖之恳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