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望江二中-陆正启美术工作室
望江二中-陆正启美术
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943
  • 关注人气:1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作业练习

(2023-05-22 19:10:20)
标签:

教育

分类: 示范引领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教科书

 名: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7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望江县第二中学

 

 

作业练习

一、课前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王希孟的生平史料及《千里江山图》的相关介绍。

二、课中作业:

(一)鉴赏《千里江山图按照美术鉴赏“四步法”完成表格。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核心是“天人合一”精神,追求精神与自然的融合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北宋

描述

《千里江山图》被誉为中国青绿山水的的巅峰之作,此图气象万千,山河恢宏,绢本青绿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没有作者落款。画中有三段跋文,卷首清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光的题一。从跋文可知此画的作者名为希孟。《千里江山图》这幅画距今900余年,颜色几乎没有褪色,且愈发鲜艳。据传这幅画是以宝石为原料的石青、石绿,这些材料在当时比黄金更为珍贵。王希孟继承了传统的青绿山水法,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为主,敷色夸张,匀净清丽而又富于变化和装饰性。

分析

全卷大致可以分为五段景致。首先进入视野的是耸入云端的高山之巅,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这里采用了散点透视,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峰峦的左下方有一横跨江面的小桥与下一组景物相连。翻过两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白衣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遇到一座桥,此桥跨度不大,且桥上修建了凉亭,似乎在等待往来的行人。

继续前行是全篇的第二段景致,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山间瀑布奔流而下,复归大江。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画面上均有人物活动,且水面有三两渔舟停留。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这就是我们美景的第三段,跨江大桥蔚为壮观,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若天际彩虹。继续向前,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琼岛,气势伸展。画中近景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与此相连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和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冲天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全卷最高峰象征着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而四周低矮的山峰是为俯首的群臣。

翻山越岭跋涉,才站到巅峰之下。虽有攀登之情,却难有攀登之勇。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山势又转向险峻,一派寂静。可见前行路上三两行人,庭院的隐士或坐或卧。接着我们可以看见水面仍然游荡着各种零星的舟船,有意思的是,渔夫们或对饮畅聊,或捕鱼捉虾。山村依河而建的房屋,楼阁中依稀有人在活动。第五段一转前段的曲折险峻,节奏变得平缓,紧张的氛围瞬间消除。画中一小岛,岛下平铺着渔村,渔舟点点,使开起之势下转,起到承接作用。卷左下部画近景坡岸与之相连接,起到转接作用。 卷左尾部画突起的秀峰,其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截住开起之势,总结全卷。

解释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从不同视角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散点透视的运用,巧妙地组织空间。笔法上以披麻皴和斧劈皴结合,表现山石肌理与明暗关系。

评价

全卷在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人物虽小,形象却十分鲜明逼真。江河湖泊、亭台楼榭、茅屋村舍、小桥渔舟,景色繁多,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分小组练习“披麻皴”和“斧劈皴”两种笔法表现技巧。教师巡回指导,并以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三)小组讨论。说一说不同法表现出的不同美感,结合课本第32《千里江山图》局部和封面图像感受画面局部细节的笔法之美。     

       

三、课后拓展:

分享资源链接,同学们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近距离欣赏《千里江山图》,有机会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或是通过故宫掌上APP、故宫博物院官网在线欣赏《千里江山图》,也可以通过网络资继续深入了解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