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2 17:08: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
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陆正启
(安徽省望江县第二中学,安徽安庆,246200)
摘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 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1]。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调查与问题呈现
2018 年 10~12 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成 5 个小组深入全县各基层学校开展调查。为确保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我们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抽样从全县公办小学(中心本部)、初中、高中共 51 所学校中随机调查了 14 所样本学校的艺术师资配备情况、近三年各项美术和音乐类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教学教研成果、艺术教室及器材的拥有和使用情况等三项数据资料。其中艺术师资配备情况见表 1.
二、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范式
针对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基于信息技术场景应用,课题组决定以“促均衡、助协同”为宗旨,以 “学科育人”为核心,以着力提升县域艺术教师教学胜任力和学生综合素养为抓手,采取如下具体做法,确保研究目标落实落细。
1.艺术教师个人空间为主的资源共建共享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我们要求课题组每位成员建设自己的个人网络空间,大家将平时研发积累的优质资源上传到个人空间,不断扩大个人空间影响力。
2.在线课堂为主的远程植入式网络教学
课题组教师主讲的美术、音乐在线课堂,利用远程植入式网络教学,打通了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输出的通道,将前端优质艺术教育资源无衰减地送到远端农村孩子的面前,促成远端教学提质增效,形成自身造血功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艺术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共同体
课题组教师帮助县内中小学校组建了 6 个“艺术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共同体”,成员覆盖全县 9 个乡镇 30 余所学校 100 余人。我们与各共同体成员建立双向结对互助合作制度,定期开展双向结对互助活动。
4.县域中小学艺术学科公开示范课展示
课题实施过程中,先后举办了四场县域公开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活动邀请全县中小学艺术教师参加观摩研讨,着力提升全县艺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县域优质艺术教育资源送教送培
针对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组织送教送培下乡,常年与乡村艺术教师保有交流学习的“临在”状态,增强乡村教育自身造血功能。
6.常规性县域艺术展演活动
每年10~12 月,我们在城乡各学校举办“有美有术画 W”师生美术作品巡回展览和师生同台献艺巡回演出,引导学生学会观看、学会聆听,唤起学生与身体感受、情绪体验相联系的生活经验,激活知情意行有效整合。
7.艺术教师县域内交流轮岗
县内中小学艺术教师交流轮岗,我们依据义务教育段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方案和 W 县支教政策,鼓励城区优秀艺术教师流向偏远农村学校,推进城区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和艺术师资学区内走教制。
8.
资源,联合实施“培根铸魂,浸润心灵”美育行动计划。
三、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逻辑理路演进
1.中小学艺术教育县域内协同之政策协同
各级教育行政特别是当地教育行政管理,一定程度上会对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实施干预,体现国家治理,如: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中小学艺术师资的招录管理,教学场地和设施器材的经费投入,学校美育协同育人与保障机制建设等。因此,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干预(政策协同)。
2.中小学艺术教育县域内协同之学术协同
政策协同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可或缺,但也不能依赖政策协同。学术研究团体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干预(学术协同),其作用不容小觑,它是对政策协同的载体加持与实践补充,能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一种新学校艺术教育协同发展认识论,革新表征认识论[2]下的理论逻辑演绎,筑实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文件的理论基础。政策协同与学术协同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应作为二元协同主体,共同助推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由理论逻辑理路到实践逻辑理路的螺旋式演进,进而形塑知识生产方式、促成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良性循环。以本研究为例,我们在收集全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一手质性资料并通过
SWOT 分析发现问题后,实施了助力 W
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学术协同。2022
由表 2 发现,W 县艺术教师群体结构趋于优化,中小学艺术学科专职教师占比上升,兼职教师占比开始下降。调查还发现,W 县中小学艺术教师教学教研意识开始增强,专业技能和基本功日益精进,他们更加关注各项活动的参与,关注学生美术、音乐、信息等综合素养的培育提升,教师专业成长 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与释放;更为喜人的是,各学校在入学机会均衡、办学条件均衡和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均衡之后,开始注重由硬件资源建设到软件资源支撑、由粗放式管理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取向转变。
四、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建议
1.从严规范中小学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切实加强中小学学校艺术教育
应试教育转型素质教育背景下,近年来,W 县各类艺术培训考级班、辅导班、速成班等校外培训机构大量涌现。据查,有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师资就来源于中小学在职教师或由在职教师本人举办,影响了这部分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更影响了学校其他教师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学校艺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侵蚀。如此校外艺术培训,违背了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初衷,其结果只能是此消彼长——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火”,学校艺术教育“冷”。
2.改变中小学艺术教育“倒漏斗状”功利化倾向
W 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势头,总体上呈现出低年级优于高年级、低学段优于高学段、越往高走越收窄的怪圈,我们称为“倒漏斗状”现象。中小学美术、音乐课教育教学,越是低年级开课越正常,越到高年级越被挤占,甚至有学校到了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了美育课程。改变 W 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倒漏斗状”功利化现象,有待新一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3]落地实施,因为艺术学习是审美的、人文的、着眼于核心素养的。
3.大力增强家庭、社会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
家庭、学校、社会在育人方式上各有优势,在育人目标上又具有同向性,这决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 基础。然而真正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还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对家庭、学校、社会进行统筹协调,建立 健全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政策协同),可通过家校联合体、家长委员会、家校协同工作专班等形式推动家校艺术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统筹整合社区边界资源,加大社区文化馆(站)、图书馆(室)、演艺厅、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家庭和学校的开放力度,补齐家庭、学校艺术教育短板。这里,蕴含一个美好期盼: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等泛在美育形态携起手来,自觉树立协同合作意识,共同为促进 W 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4.加快建设学校艺术社团、工作坊和展演场馆
当前,W 县不论是义务教育学校还是普通高中学校,也不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学校艺术社团、工作坊和展演场馆建设都亟待加强。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艺术社团和工作坊,无法满足“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课后艺术兴趣活动的需求;全县中小学校尚没有一座专门用于展览、演出、鉴赏和收藏活动的艺术场馆,难以适应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规划并加以落实落地。
参考文献
[1]
[2] 李云星,王良辉,周跃良.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意蕴及其限度[J].华
[3]
该文为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