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英译】大中华文库(汉英版)《老子》

(2018-03-30 01:13:21)
标签:

英语世界

国学英译

道德经英译

分类: 英语世界


                       大中华文库(汉英版)《老子》


                                                            http://s10/mw690/0076ZwPPzy7jhDGVIGRc9&690

 

书籍简介

 

《老子》的英译是比较有影响的英译本之一,收入本书时作了一些校订。《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经典,相传为春秋末期楚国人老聃所著,全书共81章。《老子》是老聃哲学思想的言论集,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和认识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老子认为是宇宙的本源,它独立于任何其他东西之外,而且始终不断地发生变化,周而复始;而则是的展开,是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书后附有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文摘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日
强为之名日
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法自然。


今译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
所以说,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纯任自然。

  第五十五章
(原文)
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知和曰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英译

Chapter 55
The impunity of things fraught with the “power”
May be likened to that of an infant

Poisonous insects do not sting it

Nor fierce beasts seize it

Nor clawing birds maul it

Its bones are soft
its sinews weakbut its grip is strong
Not yet to have known the union of male and female
but to be eom-pletely formed
Means that the vital force is at its height

To be able to scream all day without getting hoarse

Means that the harmony is at its perfection

To understand such harmony is to understand the always-so

To understand the always-so is to be illumined

But to fill life to the brim is to invite omens

ff the heart makes calls upon the life-breath
rigidity follows
Whatever

 

书籍信息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1(200851)

丛书名大中华文库 精装: 293

开本: 16

ISBN: 9787543820890, 7543820897

 

附录部分

 

一、古文译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省长汀人。1949年前往台湾,台中二中毕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学系(未毕业)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未毕业)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1960年考取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师从殷海光、方东美。1963年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讲师、台湾大学副教授。与哲学系讲师王晓波常常批评时政,主张应在校内设立民主墙并鼓励学生运动,引发台湾当局注意。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1973年,因为当局的压力,被调动职务,并自此潜心研究老庄思想,陆续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老庄相关研究丛书;1974年被台大不续聘。1978年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哲学。


陈鼓应在被台大不续聘一段时间,投入党外运动;之后陈鼓应又与陈婉真分别参与1978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发表《告中国国民党宣言》,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79年在台湾创办《鼓声》杂志,任发行人。之后,陈鼓应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担任研究员,1984年前往北京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讲授老庄哲学。1997年台大平反台大哲学系事件后,陈鼓应回到台大任教。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2003年起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主讲《道家思想研究》科目。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文化大学专任教授。


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存在主义》、《尼采新论》、《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耶稣画像》及《周易注释与研究》(与赵建伟合著)、《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等。

 

二、英文译者简介

 

亚瑟•韦利(Arthur Waley, 18891966)是著名英国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他精通汉文、满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语种。他一生撰著和译著共200余种,其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文化有关。有部分德国血统。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语言和文学。1903年,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学校读书,因古典文学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奖学金。坚持不懈地研究东方学与中国学,并致力于把中国古典名著翻译成英文。

 

人物简介

亚瑟•韦利(Arthur Waley, 18891966)是著名英国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他精通汉文、满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语种。他一生撰著和译著共200余种,其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文化有关。有部分德国血统。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语言和文学。1903年,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学校读书,因古典文学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奖学金。坚持不懈地研究东方学与中国学,并致力于把中国古典名著翻译成英文。

 

生涯开端

在剑桥学习的3年中,他是著名教授迪肯森(G. L. Dickin)和摩尔(G.E.Moore)的学生。两位学者仰慕东方古代文明的思想熏陶着他,使他产生了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的愿望。1913年离开剑桥后,他放弃了父亲为他选择的经商之路,申请到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工作,最初他接触到的并引起了他极大兴趣的中文和日文,是书写在中国绘画和日本绘画上的题画诗和印章,故而到东方版画与绘画部工作要弄懂画诗和印章,就成为韦利刻苦学习中文和日文的起点,同时也成为他此后坚持不懈地研究东方学与中国学的漫长生涯的开端。

 

人物履历

为了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韦利一方面进入当时新建立的伦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进行深造,一方面在熟谙汉文的传教士指导下到图书馆去攻读中国汉学书籍和资料,大量的馆藏中国古典诗歌集很快使他着了迷,并使他产生了将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翻译介绍给英国读者的愿望。他获伦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特别研究生学位,随后担任英国博物院东方版画与绘画部副部长,直至1930年。1930年以后,任伦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务于英国情报局。

 

突出贡献

战后,他专心致力于写作、翻译及研究,获阿伯丁法学博士学位,为不列颠学会会员。他精通汉文、满文、梵文、蒙文、西班牙文,专门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绘画史、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成绩斐然。到1966年逝世前,共著书40种,翻译中、日文化著作46种,撰写文章160余篇。韦利这位多产的翻译家,被称为没有到过中国的中国通。

 

获得荣誉

1952年,被授予高级英帝国勋位爵士; 

1953年,获牛津文学博士学位,并荣获牛津皇家诗学奖章; 

1956年,荣获英国骑兵大尉称号。

 

人物评价

《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他的词条说:“他是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中的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种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的创新者。由于他的译作,使中国文学易于为西方读者接受了。”亚瑟•韦利终生从事汉学的研究,但他从未到过中国。4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萧乾访问英国时曾问他为何不去看看中国。他的回答是:“我想在心目中永远保持中国唐代的形象。

 

重要影响

老子,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首位哲学家,而其著作《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短短五千字,却因其文学性、思想性及哲学性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读者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自1868年第一个英译本诞生以来,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百余种英译本,几乎每年推陈出新的英译本问世说明《道德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和普通读者的兴趣。在这其中不乏有受到广泛好评的版本,而其中被认为是在英语世界有极大影响的译本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威利的译本《道与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此书自1934年出版以来,几乎每隔五六年就会被重印,它的经久不衰使得本文作者对此现象深感兴趣,对此现象予以研究。 对于威利的译本,国内译界有不少学者从语言学、文化学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和研究,但译文的质量高低却并不能完全解释其经久不衰的现象。而生态翻译学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则恰好可以被借鉴。

 

译著作品  

1.《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19187月由伦敦康斯特布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68页。    

2.《中国古诗选译续集》(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19197月伦敦爱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3.《诗人李白》(The Poet Li po AD701762)1919年伦敦东方与西方出版有限公司(Lodon East and West LTD)出版,29页。    

4.《郊庙歌辞及其他》(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1923年伦敦乔治艾伦昂温出版有限公司与美国诺夫出版社同时出版,150页。    

5.《英国奥古斯坦诗歌丛书第二辑第七号〈中国古诗选〉》(The Augustan Books of Englisn Poetry Second Series Number sevenPoems From The Chinese)1927年伦敦欧内斯特本出版有限公司(Ernest Benn LTD)出版,31页。    

6.《长春真人西游记》(The Travels of An Alchemist: The journey of The Taoist Chang Chun From china To The Hindukush At The sumons of chingiz Khan),李志常著,韦理翻译并注解,1931年伦敦乔治劳特莱吉父子出版有限公司(George Routleadge & SonsLTD)出版,166页。    

7.《英译中国歌诗选》(Selet Chinese Verses),翟理思(HAGiles,英国著名汉学家)、韦理合译。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96页。    

8.《诗经》(The Book of Songs)1937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

版,358页。    

9.《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ucius)1938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68页。    

10.《译自中国文》(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1941年纽约艾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出版,325页。    

11.《猴》(Monkey)1942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750)305页。    

12.《中国古诗集》(Chinese Poems Selected From 170 Chinese PoemsMore TranslationsFrom The ChineseThe Temple And The Book of Songs)1946年伦敦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13页。   

13.《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uyi 772846AD)1949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38页。    

14.《大招》(The Great Summons),屈原著。1949年夏威夷檀香山怀特奈特出版社(HawaiiHonoluluThe White Knight Ptess)出版,12页。    

15.《李白的诗歌与生平:701——762年》(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po701——762 AD)1951年伦敦乔治艾论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23页。    

16.《真实的三藏及其它》(The Real Tripitaka And Other Pieces)1952年伦敦乔治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91页。    

17.《九歌、中国古代祭祀仪式研究》(The Nine Songs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ent China)1955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64页。    18.《袁枚中国十八世纪的一位诗人》(Yuan Mei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Poet)1956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27页。    19.《敦煌曲子词与变文选集》(Ballads And Stoties From TunHuangAn Antholog)1960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73页。    

20.《蒙古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1964年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320页。

 

  三、《道德经》亚瑟·威利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解读 孙文琰

【摘要】

老子,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首位哲学家,而其著作《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短短五千字,却因其文学性、思想性及哲学性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读者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自1868年第一个英译本诞生以来,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百余种英译本,几乎每年推陈出新的英译本问世说明《道德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和普通读者的兴趣。在这其中不乏有受到广泛好评的版本,而其中被认为是在英语世界有极大影响的译本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威利的译本《道与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此书自1934年出版以来,几乎每隔五六年就会被重印,它的经久不衰使得本文作者对此现象深感兴趣,对此现象予以研究。 对于威利的译本,国内译界有不少学者从语言学、文化学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和研究,但译文的质量高低却并不能完全解释其经久不衰的现象。而生态翻译学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则恰好可以被借鉴。本文拟借助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视角,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方面讨论亚瑟·威利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适应与选择,来深入剖析亚瑟·威利译本在汗牛充栋的《道德经》英译本中始终独树一帜的原因。 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部分,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第二章,文献综述,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老子其人生平及其著作《道德经》的概况,之后简单陈述《道德经》英译情况以及国内外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第三章,理论框架,对生态翻译学的背景、发展、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应用,尤其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多维度转换,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两者结合从生态翻译视角解读《道德经》英译本尚未引起学术界重视,因此有其研究价值。第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节内容。第一节,背景介绍,简介亚瑟·威利及其《道德经》译本。二至四节,分别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分析亚瑟·威利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借此希望能为《道德经》英译乃至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促进典籍英译发展,同时验证运用生态翻译学解读《道德经》英译的可行性。由于诸多原因,论文仍存在一定不足。作者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典籍翻译的些许建议。

 

三、英文版老子《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17世纪传入,许多哲学家借此获得灵感和观点 

一战后,欧洲人从中寻找拯救文化没落的良方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凭借《道德经》为国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经》中所阐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让人称奇的是,自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和认同。 

《道德经》英文版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2009528日 农历己丑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收藏整理于克州阿图什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