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正德立己礼乐相和
标签:
365 |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 之一 正德立己 礼乐相和
正德立己
国学论道之四月青年
礼仪的好处和为什么行礼?中国人自古是什么样子?谁不喜欢有礼貌和恭敬的人?古语曰,人无礼无以立身,事无礼无以成功,国无礼无以安宁。
中华传统礼仪源自周礼、礼记、仪礼的三礼以及后来相关记录,部分可以参考九一年山东与济南电视台拍摄的十六级电视剧《孔子传》。拱手一般为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作揖礼是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古代中国揖礼与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手,女为阴,尚右手;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古礼法对女子是相对自由的或者说不重视,主要是唐宋之后。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手拜或叫素拜。拜时揖礼后跪双膝,两手先作揖,后额手头部,俯身头不动,手再分别触地三次,直身再作揖平手,故又称“手拜”。隋唐前常礼还有作揖;唐宋之后就皆是万福礼(五胡乱华时期,女子成为战利品保留),应是:从拱手礼演化来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胸腹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更加符合我们华夏文明的要求。“女道万福男作揖。”这是宋明之后历史的真实写照。唐朝的“万福”不仅表现为口说,而且还配以叉手,形成了女性祝拜之礼。对此,唐宋以后很多文字记载均可作为佐证。汉族的“万福”礼是:妇女彼此相见口称“万福”,同时双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半握拳),置于正胸腹前不可偏左右,略作下蹲的姿势。对于中华礼仪,女士的礼是什么?唐宋之后女童尚有揖礼,从唐宋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千多年,女性只行万福之礼。现代如何行礼?适合女性的为拱手加磬折鞠躬较为适宜。着汉服时万福式的微蹲?那只是敬而已。
http://s14/bmiddle/001sv7iEgy6LxzT6sON5d&690<wbr>之一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三跪九叩之:先秦之前有稽首:多用于上天或祖先,男士先做一个揖礼,再退右脚一步箭步蹲(结合宋朝礼的细节),两手提襟,扶于左腿蹲下跪好,两手抱立掌前推作揖,两手下按于膝前,头扣于手后,停顿十秒左右起身,如是三拜。起身时先抬左腿呈箭步,两手合按膝上用力起来;顿首,多用于叩拜父母长辈,就是前面与稽首相同,头扣下去是在手后,停顿时间为三秒左右;空首,多用与同辈或长者对晚辈答礼(周制婚礼时父亲跪拜托付家业于孩子的礼,现代汉婚都丢失了这个最重要的孝道教化礼;人少时,一拜即可),手相叠伏下,头停顿于手上三秒即可。叩首礼在唐宋之后退化为常用的空首礼。
揖礼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传统的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原因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施礼;其次卫生:没有身体的接触,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会失礼:不分先后不会有难堪;四是男女通用。现代人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方式。如穿我们华夏等汉唐繁衍出来各种服装或现代西服等拜年时,最好行拱手礼,而不行周制汉礼的作揖;如穿华夏衣冠的汉服等拜年时,可以行拱手礼,更好的是抱立掌的推手作揖。一是大方恭敬礼貌,二是反差不大,不会让现代人觉得别扭。
中华至汉代之后民间以推手作揖与长揖为代表的拱手作揖混合礼,记录于郦生见汉刘邦,长揖目的是起到替代跪拜礼。正式周制汉礼大礼还是高揖或是深揖,抱立掌至胸前,连贯的举手推至额头,同时前深鞠躬折揖。宋明之童子礼:一个长揖,退一步再揖礼加下跪空手(不想还礼的就或曰不必了),女童空手为手前后与男童反,上左脚先(原文皆是上右脚,有违礼制与阴阳、吉凶)。
先秦时期作揖加鞠躬,有误传两拇指相柱立,实际是内收相对为相柱也。儒家学子的标准:重揖礼还是周制汉礼,是推手至额擎折加高揖;大礼是手至口鼻推手揖礼;至下巴推手揖礼为平辈。汉代及唐后为长揖置脚踝是重礼,为替代下跪,但也失去周制礼仪的大方中正了。宋明时代拱手作揖合为一个礼,拱手作揖礼为置于膝下是大礼,置于膝部是平礼。起手时推至额眉对尊长,手下到膝踝;对长辈起至鼻口,手下到膝下;对平辈起至口胸,手下到膝(实际是身手过于松散不符合原本端庄大方的周礼)。
1、拱手礼
拱手是谓敛拳沓手也。一般当胸拱手,手心向下(内相对),手不前伸。
拱手礼是行、住、坐、卧都可以使用的万用方便礼,为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为厌,加磬折鞠躬为现代适合的礼;往前推拱为宋明简化的混合礼,沓掌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脚与肩同宽,女子是略窄于肩。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一般不躬身,躬身就为后简化为拱手作揖了;现代的传统大礼是抱拳掌靠于胸前,同时磬折鞠躬45度,重礼是磬折鞠躬90度。
现代更加简便的拱手礼就是抱拳拱立胸前,可以视距离远近皆用,手可抬高遥祝,宁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上面的图是清代使用的躬身作揖混合礼,是简化后的礼也,为日常平辈之间的相见礼,送别礼等。后世作礼省事,拱手与作揖合二为一了,那是简化混合的了。而拱手侍立可以对长辈等以示尊重。
2、揖礼
上图揖礼是在胸前抱手,两掌指合并侧立,为平揖或时揖,轻于(高)深揖礼,重于拱手。略躬身或磬折躬身,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需高(上)揖,多用于同学朋友互敬。适合着传统汉服时候使用。
http://s1/mw690/001sv7iEgy6H7Kq5cwE10&690<wbr>之一
展臂扶手,至胸前合拢手立掌。男左手前,女右手前。作揖磬折躬身(30、45度不等)。手立掌平胸外推,同时身随胯部磬折,头身一体不动,起身后手即垂下叉手而立。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为常规揖礼。
4、高(上)揖礼(推手揖礼为正礼)
扶手,外展臂,至胸部前拢手立掌定式;礼,手上推前至口鼻外推,磬折躬身(45或60度)揖让;手臂随胯部动磬折联动,头身一体不低头,起身时手臂回至胸前略停再下放。用于向长上行礼,站立时需立定,叉手,挺身,庄重。
叉手礼之肃立之或双手附心:实为双手附在脐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近呈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5、深揖三拜礼
为古代九拜之军礼,甲胄军士不便伏地而作,见山东卫视的十六级孔子传。后为女子专用的手拜礼,也叫素拜礼。动作解析:先作揖,回手额头,头不动,手之下掌置地,如是三揖三置地,手复位胸前。用于女子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笈礼等。
6、拜首礼
http://s13/bmiddle/001sv7iEgy6H7KBIuhm1c&690<wbr>之一
中国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最大揖礼是“再拜叩首礼”。先揖礼,再踞下去,挺直身,臀部要离开小腿,就是不要坐下来。先行揖礼,再拜。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眉前揖起,回手下落,手掌至身前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额头叩至地面;然后再拜叩首揖礼。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现代婚礼都为男子执手新娘,与之偕老。可单手。
执手礼就是现代礼仪中的握手,相同的“执手礼”,单手握和双手握都很常见。在契丹皇帝接见有战功的武官时,一般会“执手”以示优赏。据《辽史·国语解》记载:“将帅有克敌功,上亲执手慰劳;若将在军,则遣人代行执手礼。优遇之意。
8、交手礼?敬拜礼?
http://s8/mw690/001sv7iEgy6H7LlPll587&690<wbr>之一
也叫行教礼,有说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之传递薪火之交手礼(后学以前也以为是,可以作为纪念教授执圭的礼仪)。有传统学堂用于学生向孔夫子行礼后,老师代孔夫子还礼使用。真实的是孔子像上这个礼动作,源自论语:执圭,上如揖,下如授,是教授外交与朝堂礼节,是谓夫子执圭像,后人不知是执圭教礼,演变为现在的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的动作。
http://s13/mw690/001sv7iEty6WZncE6hS4c&690<wbr>之一
老师还礼还是用拱手磬折鞠躬最合礼。
9、鞠躬礼
http://s8/mw690/001sv7iEgy6H7LkqPKTf7&690<wbr>之一
鞠躬礼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论语•乡党》中就写有:“入公门,鞠躬如也。”公门多需要恭敬,肃立或恭迎、交递物品较多使用,行礼还是举手为礼。礼记中记载为素拜,为后期军人所用的军礼。鞠躬礼的要领是身体立正站好,以腰胯部为轴,上身随胯轴心运动向前倾斜,手贴在腿边不动,目光随之落在自己身前1米处,在行礼是要稍微停顿一下再慢慢抬起头。鞠躬礼多用于交接物品或双手不便时,以示恭敬。更多的是拱手礼、作揖礼等礼的一部分。
近代鞠躬礼兴起与民国二年,由孙总统令发布,取消了作揖拱手等礼节;民国24年蒋先生在中国发起新生活运动中学习日本文化,在三化的艺术化中为「全体民众生活之准绳」,力行「持躬待人」,废止了拱手作揖礼,因为传统的文化及礼仪精神丢失,到清末演变为奴性的卑躬屈膝哈腰低头礼了,不足以代表中国人礼仪之邦的形象!
到了现代,在传统文化陈大惠团队的推广下,民国的日式文化代表鞠躬礼更加盛行与民间,可惜都不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部分,唯有德行天下等民间公益论坛以及一些国学圈、汉服同袍,开始恢复中华文明礼仪拱手礼、作揖礼的复兴之路。
10、叉手礼(或拱手而立)
双手供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现代可以为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前的站姿。表示诚意正心,也是谦恭的身态。
http://s6/mw690/001sv7iEty6HNxAJ24Zb5&690<wbr>之一
叉手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是来自西域波斯单手附胸礼,因在中华都是双手示礼敬,就演变为叉手礼了。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即双手手指交叉在胸部而示敬,这种叉手礼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使行。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现代西方把伊斯兰的单手附胸的叉手礼,以拿来主义作为效忠礼使用。
叉手示敬,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恭敬姿势。唐柳宗元诗曰:“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所以一般认为在唐代始流行这种见面礼。那件唐代青瓷俑的叉手姿态,让我们看到西晋时,行叉手礼的形象。说明在早于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年间,已有叉手示敬的礼节。
唐以后的五代、宋还盛行这种礼节。在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上绘有作叉手礼的人物形象。《事林广记》中,有“叉手法”的记载。女俑在行叉手礼时,衣衫的宽袖滑至肘部,将整个小臂裸露在外。腰部束带,挽成蝴蝶结。按人体比例来看,女俑似为跪姿,宽大的衣衫将其身躯笼罩住。宽袖长衫,是魏晋以来流行的服饰。
现代的叉手礼已经是站立礼节,手型改为手交叉在肚脐上,又叫太极握,一样是男左女右,加上鞠躬也是一种现代的礼敬了。
11、抱拳礼
http://s9/bmiddle/001sv7iEty6HNfYhDIs78&690<wbr>之一
抱拳架臂就属于“揖礼”的一种,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在右手食指第一节,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抵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此抱拳法多在明朝盛行。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因而抱拳揖礼也在民间得以推广。抱拳揖礼手态简单,舒适自然,百姓易学易懂,平时相见而揖,风气极盛。
在中国抱拳究竟有什么讲究呢?抱拳的标准姿势是:男子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外展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弯曲,两手手拳向外前推。请注意,抱拳时,男子切忌右手抱左拳,否则是为“凶拳,或看不起对方”。古代宋明女子是没有这个礼的,现代女子武术还是遵循男左女右的阴阳凶吉规则为宜。
抱拳的国学涵义如下:(1)左掌手指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敢之意。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自己。(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当然,抱拳的延伸意义意指:五湖四海即世界人民皆兄弟;左手拇指弯曲意指“莫称大”;两手环抱胸部前手向处前推,代表友好之意,意指我们的友谊永记心间。现代抱拳礼多用于武术或者运动时的行礼。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微笑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更多的是礼仪要求自己。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揖礼或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是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多用鞠躬礼,也是保留有儒家文化精神传统,都是儒家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满清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现代中国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是有差别的,最好是以三礼为蓝本的推手揖礼为主为大方中正,特别是在着传统服装和国学堂。最合适现代人的就是拱手鞠躬礼了,方便万用。
总结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严己宽人。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礼敬才能万事成。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重点提示:礼之作揖与拱手,相同点是擎折鞠躬45度为常礼,90度是大礼。拱手与作揖的重大区别是:作揖是攘也为推手,手臂架起,抱掌侧立,磬折加前推手,为正式华夏礼仪,适宜着汉服过传统节日时使用;拱手是谓抱拳沓手也,手臂不抬起,古拱手礼是抱拳不磬或微磬,现代演变为抱拳当胸拱手,传统文化圈加上磬折甚至九十度。现代着唐装或西装时适宜用拱手礼。
编者按:末学为鲁姓,河南南阳邓州人士,是明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鲁姓最早源于炎帝彤鱼氏一支,也有源出皇帝的姬姓;商末周文王封其四子旦于鲁,即姬姓鲁国古地;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周公任职于京城,使其子伯禽代往鲁地;鲁顷公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是当今鲁姓的主要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深感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华夏瑰宝,我们要珍惜与传承,作为后人更要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鄙人决心在有生之年继承与发扬周公之义理,弘正道启善德,把传统礼仪弘扬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做个真正的谦和的君子,不愧为礼仪之邦的华夏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