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纺织厂设备生产率指标的讨论

标签:
纺织 |
分类: 杂谈 |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也是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行业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行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如衡量纺织厂设备生产率的指标有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这两率在纺织厂设计、管理以及计划经济年代对企业的考核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纺织教科书和《纺织手册》上均有详细的介绍以及行业积累的统计推荐值,是纺织厂管理的经典指标。
1.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的定义和作用
“生产效率”是棉纺织厂各机台在规定工作时间内,所达到有效生产时间的一种衡量指标。除规定设备休止以外的一切停台损失,都属于生产效率的组成因素。纺纱厂的主要产能设备是细纱机,所以纺纱厂主要统计细纱工序的生产效率;织布厂布机的生产效率与有效时间系数等值。
生产效率=(实际单位产量/理论单位产量)x 100%
纺纱厂生产效率=有效时间系数x(1-空锭率-皮辊花率)x(1-回丝率)x 100%
式中,有效时间系数=有效生产时间/生产延续时间
设备运转率=实际运转总锭(台)时数/利用总锭(台)时数X100%
={利用总锭(台)时数-休止总锭(台)时数}/利用总锭(台)时数X100%
传统的纺纱厂,一般都设立专门的车间统计工,以实现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与考核。据行业的统计经验值,细纱的生产效率在85~99%,细纱设备运转率在95~98.5%之间。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的提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设备产出的增加。当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低于这个区间或处于区间的下方时,表示企业的设备生产率低,管理水平差,激励企业抓管理,提档升级。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的统计,为纺织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对纺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持续的促进作用。
2.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的内涵和指向
从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中看到,这两率均是纺织设备在工作时间内,所达到有效生产时间的衡量。“设备运转率”是设备全部利用的运转时间内,扣除各种休止时间后的实际运转效率;“生产效率”是纺织厂各机台除去运转率定义的设备休止以外的一切停台损失,都属于生产效率的组成因素。
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的内涵相同,区别是统计内容和重点的不同,以及指向的不同。生产效率统计的是生产现场的停台,针对的是运转管理;而设备运转率统计的是企业运行中产生的停台,对应的是设备、技术和计划管理等。如:设备坏车,运转检修工可以修理的项目,其停台时间记入生产效率的统计;如这个坏车,运转检修工不能修理,而交给日班的维修工修理,其休止时间则记入运转率的统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统计的意义在于分清责任,对运转管理和设备、技术及计划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3.合并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以简化统计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纺机设备有了长足的进步,原来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大幅减少,如锡林、道夫抄针取消了;采用变频器后,基本不调换皮带盘;取消了清钢的出车肚;坏车、空锭大幅减少等。纺织企业的发展趋势是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指标统计、考核体系也须相应改变。
而且,现代纺机设备都具备设备休止的自动记录功能,更有新型细纱机配备了断头检测、统计系统。与人工统计相比,消除了人为因素,记录更细致;且分类记录统计,更方便分析与考核,这就突破了原有的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统计的概念。如设备某项停台时间异常,具体的停车时间、时长在设备上记录得一清二楚,管理人员可以抓住这个点进行分析考核,而不必去归类。
所以,关于纺织企业生产率的统计,不需要再分为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两项指标可合并,以方便、简化统计分析,其中忽略细纱空锭、断头和皮辊花的因素。基于效率的概念,合并后的指标可以称之为“运转效率”,以区别于原指标的名称。运转效率可以延用原来生产效率或设备运转率的定义,即棉纺各机在规定工作时间内,所达到有效生产时间的一种衡量。或者说是设备全部利用的运转时间内,扣除各种休止时间后的实际运转效率。
运转效率=实际运转总锭(台)时数/利用总锭(台)时数X100%
或:运转效率=各机有效生产时间/各机生产延续时间
统计运转效率时,忽略细纱空锭、断头和皮辊花,并不影响指标的完整性。一是细纱空锭、断头和皮辊花的高低对运转效率的影响不大;二是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空锭、断头已不是纺纱企业的重要问题;三是空锭、断头的比较和追溯可用单锭检测或其它方法实现。
4.结语
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的统计,为纺织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在一定时期内,对纺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两率均是棉纺设备在工作时间内,所达到有效生产时间的衡量指标,内涵相同。在技术和管理快速发展的今天,生产效率和设备运转率两项指标可合并,以方便、简化统计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