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8-06-20 20:39:58)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下降,与音、体、美等其它课相比,语文课简直是在受罪。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课后单一的作业形式及做不完的作业,使孩子成天埋于题海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而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个人认为已经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真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大意义。所谓情感因素,是指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在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和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两大类。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和动机因素两类。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取决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在小学生阶段更是受教师的情感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期望越来越高了。而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要求,传统教育发掘潜力也逐渐在缩小。同时,不少教师片面地只是以提高成绩为教育目的;而作为学习主人的小学生的情感则不在教学考虑范围之内。其结果是,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学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的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分析这些因素,最大限度地优化这些因素,从而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从德国的赫尔巴特到美国的杜威,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之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于漪等,都在不同的年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体会,论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在西方,对中文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来开始的,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研究还不完善,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英国,小学教育遵循“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激励学生动口、动手来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每年举办 “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在国外,还没有专题的研究,但这些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却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可分为直接学习兴趣(指孩子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指孩子对学习过程本身没有兴趣,而对学习活动结果产生的兴趣)。

 

2、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3、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语文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2、教师需经常集体备课,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互动,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从跨学科教育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并保持和提高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情感因素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社会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创设了条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被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愿学、乐学、善学。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半20184——2019年4月)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84——2018年5月)

1、从本校实际出发,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

 2、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3、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和途径

 4、进行前测、分析和调研,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8年6——2019年2月)

 1、学习有关理论和相关精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了解分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3、将设计的目标、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实施研究

 4、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9年2——2019年4月)

 1、研究整理资料,将前几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2、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有:课题中期报告、课题结题报告,课题专题论文、典型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等编 1986年人教出版社

 2、《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柳树森主编 2001年襄樊教育版

 3、《小学教育学叶立群主编 1989年人教出版社

 4、《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