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翡翠的“调水”,是怎么操作的,你懂多少

翡翠的水是光线在翡翠内部传播,受晶粒的多次无序交叉反射、折射后形成的一种综合状态,似迷雾萦绕,有深度,无层次感,是透明度与种、底子的结合体。在翡翠种老、晶粒细小、结构紧密,底子纯净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水,是更甚于透明度的光学现象。在翡翠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其质感和层次感,要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打磨,使其更加通透、有光泽,这个过程用行话讲就是翡翠“调水”。
利用雕刻技巧“调水”
如果翡翠表面上粗糙、种差、透明度弱,则“水”显弱或无“水”。通过打磨抛光,使翡翠的表面上光滑如镜面,有利于光线穿透表面上射入里面。也可以说,调整光线和透明度能抵达“调水”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雕刻工艺,有技巧的提升,翡翠成品的通透感,造成一种视角上的好水头。必须说明一下的是,调水是物理过程,不破坏和影响翡翠本身的结构。
在雕刻时,将翡翠磨薄,增强其透光性,提升其透明度,使翡翠更加容易出“水”;将不雕刻的面加工成凹下去的阴面(弧面),从而扩大受光面积。例如,将观音头部的背面、佛的肚子和头部背面挖薄,使色调原本略暗的底料呈现出晶莹透剔的复古感。
镶嵌封底是另外一种“调水”方法。底指背面,镶嵌封底即在镶嵌时,将翡翠的背面用整片金属材质的东西包起来。利用封底聚集额外的光线反射到翡翠上,提升翡翠表面的光泽度,收到与有“水”相同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封底被去除后,封底造就的光影效果也就消失了,这与雕刻“调水”有着本质的区别。
翡翠业内有着“三分料,七分工”的说法,可想而知翡翠的雕刻工艺是多么的重要。“调水”工艺的好坏是决定翡翠是否庄正形美的关键,如果能将其运用自如,便会使翡翠原料拥有预想不到的艺术欣赏价值。想了解更多翡翠知识,相互交流请关注雅觅翡翠。只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才能最终实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