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的下跌让大家感觉到难受不已了吧?每天打开软件就是绿油油的一片,真的是跌倒妈都不认识了。下跌自然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未必不是件好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每一支股票都有让人看好它和不看好它的理由,看好可能是国家政策支持、需求增多、供给减少等等,而不看好可能是因为国家政策打压、竞争激烈、需求不景气等等。
比较好玩的是,在上涨的时候,尤其是大幅上涨的时候,大家基本上只会看到那些看好它的理由,并加以无限的想象,什么价值投资元年、风口上的猪、疯狂的锂电等等,都是因为大家在上涨的过程中过于看好而催生出来的;而在下跌的时候,大家基本上只会看到不看好的理由,并加以无限的想象,例子就不用举了,看现在就知道了。跌多了,鬼故事自然就出来了。
为什么说跌多了,鬼故事自然就出来了?因为人的恐慌心理,会把事情往最坏的地步想,跌着跌着,恐慌就来了,各种负面猜测也就出来了。
私募基金经理冯柳曾这样说:“把下跌分为杀估值、杀业绩(经营节奏)和杀逻辑。杀估值的最好,因为跌下来后导致其下跌的因素就解除了;杀业绩的就其次,但只要针对其经营节奏和变化进行投资也是很好的机会;最要小心的就是杀逻辑的,这个一般不建议参与,很难抄对。
当然这三种杀跌有时会混在一起,有可能从杀估值开始然后业绩节奏变差最后发现原来是逻辑改变了,这就比较悲剧,所以一定要借助市场的智慧进行判断,用复杂去化解复杂,万不可自作聪明,这个市场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个人力量在巨复杂体系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要弃智和谦卑,用常识、信仰以及运气去面对”
杀估值这个是最好明白的,涨多了,估值高了自然要回来,均值回归的定律谁都逃不过,最最典型的莫过于15年6月时候的创业板,见顶之后往下杀,那时候我们说是因为去杠杆导致的股灾,但本质上其实就是杀估值,整个板块从一百多倍在几个月之间杀到五十多倍,去掉了一半。
杀业绩这个就不太好理解了,什么是杀业绩?按我的理解,就是业绩不及预期导致的杀跌。最近最最典型的莫过于我手里的万华,估值不高,却因为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被杀了一波。
相比于前两种,杀逻辑就很可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好一只股票基本上都会有一个主线逻辑,这个逻辑是资金看好它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个逻辑消失不见了,那不仅场外资金不会买入,就连里面的资金也会夺路而逃,这时候股价自然就会崩塌。
例如网宿科技原来是自己领域的寡头,却由于阿里腾讯等强劲竞争对手的入场,业绩增速放缓,原来一家独大的逻辑被改变,从而走上了腰斩再腰斩的路途,到现在都没缓过劲来。
当然,更多的时候,杀估值、杀逻辑、杀业绩其实是杂糅在一起的,很难分辨出哪个阶段的下跌是杀哪个,市场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我们看几个例子
老板电器前些年一直超预期成长,这让大家给了他很高的期望,但这期望在18年1季度的时候破灭了:老板单季度只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几,这对其他股票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但对老板来说就是大大地不及预期。所以大家对老板未来的成长能否持续产生了怀疑,老板一直以来的逻辑动摇了,加上当时估值也在高位,所以出现了估值业绩逻辑的三杀,股价腰斩再腰斩。
去年被人疯狂追捧的恒瑞,虽然业绩仍然保持匀速增长,但由于估值过高和带量采购对医药发展逻辑的打击,开始走上了估值逻辑一起杀的道路。
看了这么多下跌,是不是感觉心有戚戚焉?市场错综复杂,我们无法独自面对,要做的是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化解复杂,跌着跌着,鬼故事就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这只股票为什么会跌,跌的过程中看跌的逻辑会逐步释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评估这些跌的逻辑对股票的影响,而在这些跌的逻辑都释放完毕之后,就是机会了。
当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是下跌逻辑都出来了,我们也很难评估究竟利空释放完毕了没有,那怎么办呢?还是得让市场来帮忙,市场认为所有的利空都释放完毕之后,自然会企稳,乃至出现新一轮的上涨。我们能力有限,就不要在下跌的时候去抄底,而是要在市场帮我们确认这只股票的底部在哪里之后方可出手。
所以我为什么那么重视月线反转?就是因为这里面有大量的经过漫长下跌之后重新上涨的个股,如果能找到他们之前下跌的逻辑,还有现在企稳的逻辑,能不能下手就好判断很多。
所以这次大盘大跌其实是件好事,泥沙俱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股票,都被统统按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搬一张小板凳,备好西瓜,然后开始听市场的声音,看跌着跌着是不是有鬼故事出来,杀估值杀着杀着会不会变成杀业绩杀逻辑,只有逻辑在经过下跌考验后仍然屹立不倒的股票,才是我们出手的对象。
下面简析医辽行业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医疗板块目前处于杀估值、杀业绩阶段,有人说更恐惧的是在杀逻辑。我以为,老龄化的来临乃大势所趋,无法阻挡,而医药医疗属于刚性需求,生病吃药,绕不过去的。随着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保命,更要活得健康,医疗养老的消费升级正在路上。所以医药医疗股的长逻辑并没有改变。
但是,医药行业是政策性极强的领域,尤其是医保政策是很多国家的基本公共制度和民生保障措施,今年的机构改革专设国家医保局,可见国家对这一块的高度重视。以医保控费、两票制,尤其是近期的带量采购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释放了ZF加大医药医疗体制改革的决心。而已经出炉或后续将出台的各项政策,将导致医药行业业态的重大改变,带来行业巨震和玩法的重塑。而相关的药企将承受到巨大的冲击,行业洗牌不可避免,整个价值体系和估值中枢将重构。因此,政策的不友好也算半个“杀逻辑”吧。
鉴于上述判断,并借鉴日本类似的医保体制实施后的行业表现,我认为短期乃至中期框架内,医药股板块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值得规模化参与。但从长一点的视角看,由于长逻辑没有变化,等待市场洗牌和沉淀后,会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鉴于此,我基本上出清了几乎所有的医药、医疗器械个股,只保留了一点火种,就是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有前景、业绩稳定的专科龙头,爱尔眼科。
从曲奇模式的细分行业看,眼科、齿科和体检,都是比较好的连锁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独特,业绩成长具有可持续性,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就是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和美年健康。而这一块属于民营医疗为主体,竞争格局良好,受医保控费的影响很小。
只不过,受整个行业的利空冲击,爱尔和通策也受到短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中枢下移后,估值偏高的医疗股也面临估值压力。所以,目前爱尔和通策的下跌,更大可能是杀估值,不存在杀业绩和杀逻辑的担忧。
杀估值并不可怕,反而是提供了逢低介入的机会。何况,历史上爱尔眼科的估值从来就没有低过,40倍左右已经是极值了。在逻辑不变的前提下,医药股的估值更多应该进行纵向比较,比较个股的历史估值区间内的高低。
爱尔我会不离不弃,通策也会保持跟踪,我的哼哈二将会伴我左右。
从图表上看,爱尔持续回落后,已经临近前期低点支撑。以前低点为依托,逢低吸纳,止损点很好设置。股魔上说,最佳的买点就是靠近止损点的位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