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磨课过程教学叙事
(2020-12-29 20:46:42)分类: 教学叙事 |
本课教学设计的完成前前后后经过12次修改,每一次教学设计的修改都经历了自我推翻——再设计——再推翻——再修改这样一个过程,参考的文献有: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案例式解读》、北派名师张齐华讲座《倾听力:儿童学习的底层素养》资料、吴正宪《植树问题》教学视频及相关网络优秀教学视频,也想以此次讲课为契机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交流”课堂探究。
自己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大概是在10月初,随后把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与我校教学主任进行了说明商讨,达成一致意见后又把教学设计交给了我校数学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的魏素敏老师,魏老师对本次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魏老师指出:重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两端都栽”的情况下的植树问题。我在魏老师提出建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再次修改完成的时间是在10月中旬,11月4号在教研室发出关于举办“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决赛阶段比赛的补充通知后,立即将修改好的教学设计交给了2017年的学科带头人陆立征老师,陆立征老师认真批阅,并把部分觉得不太妥当的地方描红,并及时给出了点评意见。随即11月6日再次改完教学设计,又交给陆立征老师审阅了一次,最后完成教学设计定稿。
11月28日晚,在做课件时,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上又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如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1”这一关系,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时,不知道让学生理解到哪种程度。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疑问,棵数比间隔数多1,为什么?(棵数=间隔数+1,加1加的是起点的1棵树还是终点的1棵树?)当学生回答道:“因为终点还有1棵树”,或者说,“因为起点还有1棵树”时,我该怎样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扑面而来,我的脑海中有无数的问号。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中,说到在亲身探索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吴老师建议,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交流中使学生发现规律,体会数学思想。更多的关注植树问题的本质及点段的对应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而没有具体的说“棵数比间隔数多1”多的是哪里的1。翻阅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在《植树问题》教学片段中也没有找到该问题的答案,又查找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2011版)解读》,在第八节模型思想模型思思想的培养中,指出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但是如何教学这一问题还是没有找到确切答案。随后反复查阅了大量的网上名师视频,微课资料,只是讲到让学生理解棵数比间隔数多1这一程度,并没有指出多的是哪里的1这时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11月28日,周六晚上,再三犹豫之下还是询问了教研室的领导,因为我太想知道答案了,虽然是周六,还是晚上9:48了,刘老师立即将电话打了过来,虽说刘老师是管全区的教学工作,但也有休息时间,刘老师占用周六休息时间耐心给我讲解,我内心真的十分感激。经过刘老师的指点,我豁然开朗。刘老师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因为1棵树对应1个间隔,第1棵树对应第1个间隔,第2棵树对应第2个间隔,第3棵树对应第3个间隔,第4棵树对应第4个间隔,而没有与第,5棵树相对应的间隔,所以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这节课课虽然录完了,但是留给我的思考还有很多……12月6日晚上,我又打开俞正强的《植树问题》课堂实录视频,发现自己的课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每次看名师大家的课都是深有感触,因为名师的课听起来是那么轻松,驾驭起来又是那么的灵活自如。通过简单的两个问题:1、在20m长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m种一棵,一共可以种多少棵?2、一条20m长的线段,每5m分一段,一共可以分几段?通过对这两个问题对比、画图。学生就知道,相同点都是平均分,不同点是树要种在点上,一个是求有几个点?一个是求有几段?更多的关注植树问题的本质及点段的对应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所以相比之下,名师的课会让老师们,学生们听起来更明朗,而我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要多研究、多对比、多学习,争取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