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
(2019-07-10 14:57:38)
常庄镇崔马庄小学
现在我就今天上午讲的《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首先对教材及学情进行简要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2页例2的内容,这是一节主题实践活动课,主要目的是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本中研究的是服装的搭配,我以此为主要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搭配。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所以也为今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进行搭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搭配,虽然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有时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有时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我对教材进行整合,从搭配服装开始,不仅组织学生借用学具表示搭配方法,用字母表示搭配方法,还用简单的图示表示搭配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讨论交流中经历有序思考的完成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搭配方法,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数学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培养数学思维,渗透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分类、分步计数、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问题解决;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经过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积累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知新知的过程中,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感知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数学学习热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就像几位专家讲座中说的,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更多体现了教材对数学广角这一内容的编写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1、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着给小美搭配衣服这一情景,通过让学生搭配,了解搭配的方法和策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然后设计配早餐,配路线,配座位号等活动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感知搭配。
新课开始,我先引入小美这一角色,再认识衣服,接着创设小美为观看“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搭配衣服这一情境,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搭配,初步感知搭配方法。然后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有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的关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搭配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活动一:搭配小美的服装。
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自主探究中摆一摆,配一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得出6种搭配方法的原因是搭配有顺序,进而得出只有有顺序,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第二环节:主要体会连线法和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的方法。首先通过提问,如果不移动学具,你能找到直接在图中表示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引出连线法。通过用上装搭配下装到用下装搭配上装尝试让学生总结方法,也为后面用不同方法表示搭配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搭配早餐。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搭配的规律和方法,体验搭配的有序性。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很有意义,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拓展的意识。在小组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表示不到位或有错误的情况,这是我引导学生生生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三:搭配路线图。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自主探究,大胆猜想,发现并较好的获得搭配结果的规律,能应用乘法原理来解决搭配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用符号表示的好处。
活动四:搭配座位号。
此题是课本做一做的练习题,此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既完善了活动的整体性,二、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搭配有序性、全面性的理解,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内化和吸收。
五、说课堂小结,体验收获
这一环节,主要提问了两个问题:1、这节课我们都帮小美解决了什么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重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通过回顾整堂课以帮小美搭配衣服、早餐、路线、座位号到小美顺利看上演出这一主线贯穿始终,从搭配衣服:2件上装,3件下装。到搭配早餐:3种热饮,4种点心。然后到4种点心,2种热饮。再到搭配路线:早餐店到少年宫有4种路线,从少年宫到会场有3种路线。层层递进。其中都点到到标序号,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标序号的好习惯。
1、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搭配现象”(联系实际,学以致用)2、在原来上装、下装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双鞋子,一共有多少种配法?为下节课例3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说板书:
板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左边是学生完成的衣服搭配图,中间是教师的板书,右边是学生展示的不同的搭配方法。点明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