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散文阅读指导
(2025-06-29 11:04:43)
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重点)
2.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体会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重点、难点)
3.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领会多样化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
导入语:试想一下如果能把这些美丽的风景变成文字,写成游记,游玩过的人能在遗忘的时候随手翻一翻,犹如故地重游。从未去过这些地方的人可以跟着这些文字去旅行。在第五单元作家梁衡、马丽华、马克吐温、阿来就用文字带我们游历了壶口瀑布、各拉丹冬、勃朗峰和丽江。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下如何快速把握游记类散文的阅读要领。
二、简介游记散文的文体知识
(一)定义,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为主,穿插抒发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的散文。 内容广泛,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都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丰富见闻,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二)游记三要素(板书)
所至(游踪):游览路线(空间/时间顺序)。
所见(景物):自然/人文景观的描写。
所感(情感):作者的情思与哲理感悟。
二、阅读指津
阅读要点(一):梳理游踪线索
考查形式:"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请圈画关键词。
教材引路:回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之【思考探究】相关问题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归纳阅读技巧:跳读、筛选、圈画地点移动、时间变化和视角转换的词语或句子。
阅读要点(二):游记的三要素的“所见”,赏析景物描写。
考查形式:
1.调动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2.观察景物的形状和色彩。
4.注意动静搭配,虚实结合。
教材引路:回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之【思考探究】相关问题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题规范:运用手法(修辞/感官/动静/虚实)+内容(描绘了***景象)+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点)
阅读要点(三):游记的三要素的“所感”,分析作者情感。
回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之【思考探究】相关问题
三、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要领:注意情感变化结合抒情句(直抒胸臆)或议论句(哲理句)。
教材引路:回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之【积累拓展】相关问题
四、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壶口瀑布》
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答题表述规范:本文采用了……手法,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阅读要点(四)细细品味语言
1.首先,反复诵读,在熟读中找切入点。
2.其次,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4.从描写角度去鉴赏。如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环境描写、正侧5.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教材引路:《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之【积累拓展】相关问题
答题表述规范:这段文字运用***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4.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5.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