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文字的花园——读《教育从爱开始》有感
(2025-06-28 16:22:00)用爱浇灌文字的花园
——读《教育从爱开始》有感
初读《教育从爱开始》,扉页上“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初为人师时的迷茫。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始终相信,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一扇窗,而爱是推开这扇窗的温柔力量。当我们带着爱去解读文本、走近学生,那些凝固的文字便会化作潺潺溪流,滋润青春的心田。
一、爱是耐心的倾听:让文字与生命共振
书中说:“教育者的使命,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曾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我激情澎湃地分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之美时,后排的小林却望着窗外发呆。下课后,我没有急于批评,而是轻声问他在想什么。他说:“老师,您讲的百草园让我想起老家的菜园,那里也有蟋蟀和覆盆子。”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技巧的拆解,更应是生命体验的共鸣。
后来,我在课堂上增设了“文字与生活”分享环节。当讲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先请学生们谈谈自己与母亲的小矛盾。有个留守儿童沉默良久后说:“我妈打工前给我煮了二十个鸡蛋,我嫌她啰嗦,现在想起来,那是她能给的全部温柔。”教室里寂静无声,我知道,文字已悄悄叩开了他们的心门。当我们用爱倾听学生的故事,课本里的情感便不再遥远,而是化作他们生命里真实的感动。
二、爱是共情的理解:在文字里照见彼此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的重点篇目,以往教学中,我总聚焦于“爱国情怀”的解读。但一次早读,我发现一向活泼的小雨读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时,眼眶通红。课后她告诉我,因为皮肤黝黑,她常被同学起外号“黑妹”。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让学生在文字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让学生用“我看见……从文中……这句话里,我感受到……”的句式分享感受。有学生说:“我看见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的认真,从‘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这句话里,我感受到被老师重视的温暖,就像上次您给我面批作文时一样。”还有学生说:“我看见鲁迅弃医从文的挣扎,从‘中国是弱国……’这句话里,我想起自己学不好数学时的自卑,原来强大的人也曾迷茫。”当我们带着爱去理解学生的处境,语文课堂便成为了心灵对话的场域,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连接彼此的桥梁。
三、爱是智慧的引导:让文字成为成长的阶梯
教授《孔乙己》时,曾有学生问:“老师,孔乙己偷书为什么被嘲笑,现在有人偷流量却被说成‘薅羊毛’?”这个问题让我一愣,却也意识到:新时代的语文教育,需要用爱的智慧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思辨。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组织了一场“古今‘窃’事”辩论会。学生们从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谈到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从咸亨酒店的世态炎凉谈到当下社会的“吃瓜文化”。
当有学生感慨“孔乙己的悲剧在于被标签化”时,我顺势引入《故乡》中闰土的“老爷”称呼,引导他们思考:语言如何塑造人的命运?那场讨论持续了两节课,最后学生们写下《给孔乙己的一封信》,有人写道:“你的‘之乎者也’不该成为笑柄,那是你对尊严最后的坚守,就像我们不愿被叫做‘刷题机器’一样。”这一刻,我深知,当我们用爱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文字便成为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土壤,语文教学也真正实现了“育人”的本质。
合上书卷,窗外的玉兰花正静静绽放。想起去年毕业的学生在留言册上写:“老师,您讲《春》时,带我们去操场找刚发芽的草尖;讲《济南的冬天》时,给我们每人泡了杯热奶茶。原来语文不是背诵和刷题,是您眼里的光,是我们心里的暖。”忽然懂得,教育从来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用爱作火种,去点燃学生对文字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愿做那个带着春天的种子走进教室的人:在《背影》里播下感恩的种子,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岳阳楼记》里播下家国的种子。而所有种子的萌芽,都需要同一种养料,那便是——爱。当我们把爱融进每一篇课文的讲解里,融进每一次与学生的对话里,那些美好的文字,终将在孩子们心中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