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比较阅读(二)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宭,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 举烛而索, 中有死鼠。……覆而出之, 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 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 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 “……不一于汝, 而二于物, 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选自苏轼《黠鼠赋》)
[注]
拊(f):拍。
橐(tuó):袋子。
嘐(jio)嘐聱(áo) 聱: 象声词, 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虿(chá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其一犬坐于前 犬
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止增笑耳 止
方欲行 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结局截然不同,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