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岳阳楼记
(2018-07-24 12:46:28)文言文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增其旧制 制:制度
B.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写
C.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状:胜景、美景
D.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解析:A.制:规模。)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3)语段(一)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4)从语段(一)和语段(二)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看待为官之道的?他又是怎样做的?
语段(一)中范仲淹针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进一步提出了无论是当官还是不当官都应该为君王或百姓担忧,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语段(二)中他指出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提醒皇上不应该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都委托给宰相;主动率军支援潘原,吓退敌军,但却以无功而不受封赏,可以看出他一切为君王、为百姓的为官之道。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年轻时就有志气有操守。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