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摄影杂感(一)

标签:
花卉摄影杂谈 |
分类: 摄影及PS杂谈 |
本文原是前些年应太平洋摄影论坛之约写的一篇访谈(问答形式的杂感),为与新浪的朋友共享,做了较大的修改。
我从小就喜欢摄影。以前摄影主要是为实用:个人的留影,单位的工作需要。退休使我有时间、有精力来圆自小的摄影梦,在临退休时购买了自己的单反。对我来说,现在摄影既不是实用的需要,也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促进我多到户外活动,在努力把照片拍摄得更好之中享受摄影的快乐,使我退休后的生活更充实。
有了自己的相机,拍什么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风光、人像、纪实、生态等不同门类的摄影除了共性之外,在拍摄、后期上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就是镜头配置都不一样。再有,不管是什么门类的摄影,要拍好,外在条件必须要有合适的拍摄对象和条件,内在因素必须要多学多拍多练。反思我前几十年的摄影,什么都拍,结果是什么都没拍好,拍风光片只比旅游纪念照强些,人像片比相册中常见的留影也好不了多少。我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主要拍摄花草、昆虫、小鸟之类的生态片,一是周围有花有虫有鸟可方便的去拍,比拍人像片、风光片有更多的练习机会;二是便于集中精力,把这部分拍得更好;三是适合退休人员的身体状况,有更多的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美,在拍摄时身体得到活动,但又不象拍风光片那样长途跋涉劳累。我知道,专注于拍摄生态片要受得住寂寞,但这对已经淡泊名利的我来说不是问题了。

对拍摄好花卉等生态片的几点认识
城市里昆虫飞鸟种类、数量较少,因此,我更多的是在拍摄花卉。几年来我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虽然风光、人像、纪实、生态等都有,但花卉占了约2/3,还是对花卉摄影的体会多一些。
1、要努力运用各种摄影技巧,把花卉的美充分表现出来。摄影爱好者拍摄花卉,同植物爱好者是不一样的,摄影爱好者的快乐不仅仅是在拍摄到的花卉种类有多少种,并用照片把它记录下来,更主要的,是要在拍摄中更好的表现花卉的美。评价花卉摄影优劣的标准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人感到美,感到赏心悦目。所有的摄影手法,都应该是为表现美服务。为此,花卉摄影起码要做到画面干净,不能杂乱无章;主体突出,不能主次不分;构图和谐,不能别扭呆板;色调悦目,不能灰暗脏丑;用光恰当,不能过暴生硬。
2、拍摄前要一看,二想,做好选取、构思。人像摄影中拍摄的模特美,照片就容易得到大家的喜欢,花卉摄影也是这样。面对一大片花,不要迫不及待的按快门,要选择形态优美、干净、滋润的花朵,还要用心构思,选择最佳的角度,合适的光线、背景,避开周围各种不美的因素,一看,二想,三拍摄,努力把花的优美和特点表现出来,让阅者在观看时有美的享受。再深一步则是寓情于花,借花抒情,让阅者在观看时产生共鸣(图3)。
拍摄花卉,时机也很重要,大部分花卉最漂亮的时候只是在刚开后的几天,错过这几天,要找满意的花就难了。

图3
3、注意拍摄的取景构图。花卉摄影是以色彩和造型取胜的,特别讲究取景构图。要努力做到主体突出,构思新颖,造型优美,色调悦目,恰当的处理好整个画面的主次、大小、色彩、影调、层次、线条、虚实等各方面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构图中最常用的是黄金分割法,整个画面按井字分成九格(九宫格),兴趣点应该在其中的一个交叉点上。有朝向的主体花卉,朝向前应该是两格。我现在做后期用的Photoshop,裁剪工具可以显示九宫格,使用时就感觉比以前的各个老版本方便多了。
主体是多朵花并列的,应该是这些花相互作用平衡的“重心”在交叉点上。有朝向的主体花卉,朝向前应该是两格。
同时拍摄多朵花朵时,要注意构图不能死板,避免直上直下。几朵花相互之间要错落有致,虚实有别,构图同风光摄影一样,有三角形、S型、斜线型等等。但是,九宫格仍然是基础,在交叉点上的应该是最主要、最清晰的那朵。主体是多朵花并列的,应该是这些花相互作用平衡的“重心”在交叉点上(图4)。
对于茎、枝有特点的花卉,如玉兰、梅花、迎春、丝瓜花等,我们可以利用其枝干的自然曲线作为构图主线,充分运用其线条曲直、粗细、疏密、远近、虚实,有取舍地加以选择和利用,既有利于构图,也有利于表现花卉的性格特点。

图4
4、暴光及暴光补偿的控制。我主张拍摄时对相机的调整和设定不要搞那么复杂,那么神秘,免得在拍摄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在花卉拍摄中,我是很简单的把相机设在光圈优先,用评价测光。相机的显示屏亮度设在固定,并启动高光警告。
用光圈优先,是方便控制景深。测光模式除了对天空拍摄花卉时用点测光外,我一直是用最简单最基本的评价测光。保持暴光准确的关键是用好显示屏的回看——相机显示屏如果设在自动,即使暴光不准,画面也往往很漂亮,会误导自己。我把它的亮度设在固定,并启动高光警告,习惯之后,每次拍摄后只要扫一眼,画面是偏亮、偏暗,是否过暴都一目了然。如果拍摄前判断不准,就用调整暴光补偿的办法进行调整。
在暴光吃不准时,我的体会是画面稍微暗些后期还能够方便的调整,但是如果高光溢出,就很难挽救。因此,我平时习惯把暴光补偿设在减1/3档上。但是,要想把花拍得娇嫩些,在高光不溢出的前提下,就不要减暴光补偿,有时还要适当加档,要想拍得深沉些,则要减档。
我对拍花的暴光标准是白花不能过暴,花瓣的纹理要清晰可见,实践中只要注意光线方向,对焦准确,适当运用曝光补偿,并不难做到。对红花,还有那橘红的石榴花等,要做到避免鲜艳的色彩溢出,达到既要颜色鲜艳,又要层次清晰的目标确实有点难,为此我曾经专门练习,用不同的减档比较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图五石榴花的照片,减了1.67档。
(暴光补偿在下一篇博文中专门再说)

图5 石榴花(练习控制鲜艳色彩溢出,暴光补偿 -1.67)
5、做好后期加工。对摄影后期的各种观点见仁见智,这里不讨论了。如果要求拍摄的照片达到不做任何加工就能参赛,展览的标准,对拍摄的要求就会非常高,一般人都做不到。我认为,对一般的摄影作品,后期是必需的,但不能过分,不能流露人为加工的痕迹。后期只是使照片更漂亮,而不是改变原来的内容。以化妆做比喻,就是要化淡妆,不要化浓妆,更不能整容。这个观点同大部分摄影比赛对后期的要求是一样的。
我做后期,用Photoshop软件,一般是裁剪,调整明暗、对比度、饱和度,适当调整背景,修去明显瑕疵。Photoshop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要全学会很难,我只会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这样也获益匪浅。
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裁剪是再次做减法,不同的裁剪,效果会大不一样。在后期中把可有可无的部分裁掉,主题就更突出,画面也更简洁干净。不要对一些漂亮的、但对表现主题无益的内容舍不得裁,我经常要裁2—3次才定稿,原因就是开始时舍不得裁。
6、不迷信专家,不迷信经验,不要受忽悠。一些经历了手动摄影时代的专家,在数码技术日益先进、摄影日益普及的今天,拿自己当年的经验做资本炫耀,例如说只有用手动档控制暴光、用手动对焦才是专业的。我认为,要会用手动是必需的,但具体是使用手动还是自动要看需要,没有专业不专业之分。技术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不知这些人是否也推崇旅行不该乘坐汽车、火车、飞机,要象徐霞客那样步行才专业。

图6
摄影中,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学习别人的经验,对提高自己摄影水平非常重要。但是,经验往往有其局限性,以拍摄花卉时的用光为例,阳光能使照片更出彩,应该是个经验。但我在拍花时却发现了例外:我买的百微镜头收到时已是傍晚,那时我还不会拍花,正好小区的粉花绣线菊盛开,没有太阳也迫不及待的去拍了几张试镜头,放网上后朋友评论片子毒,我不明白,还问毒在哪里。后来花拍多了,算是有点经验了,养成了没有太阳不拍花的习惯。但再拍粉花绣线菊,怎么也达不到当年还不会时的那个效果。我很郁闷,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到粉花绣线菊再次开花时去拍,我突然醒悟,因为这花花朵太小和花瓣的特点,在阳光下拍,除非把花放得很大来看,否则就容易感觉支离破碎。果然,改在漫射光下拍摄,就超过了当年的效果。
再有,不少教材上说拍花时喷点水拍摄更精彩。在公园拍花时我常看到一些人随身带着喷水雾的小瓶,喷水后再拍。我曾经试验过,在别人喷水后我也曾经顺过几张,但总觉得喷水雾形成的小水珠在画面上实际很难看,象长麻子一样。归纳总结,明白应该是喷水,而不能喷水雾,只有花上挂着大水滴,而且把大水滴拍清楚了才能为作品增加情趣。同样还有花上的蜜蜂等小虫,也是只有基本拍清楚了才能为作品增加情趣,丰富画面。

图7 锦带花和飞翔的蜜蜂
7、摄影只是为了快乐。我现在摄影只是为了快乐,努力拍得更好些,也只是为了能更快乐,因此有什么条件就拍什么,只要自己努力了,不必为拍得好与不好,拍到什么没拍到什么,获什么奖或得多少“赞”多少“精华”,或其它一些事斤斤计较影响快乐。
例如,有时我们能看到一些精致的花卉片,昆虫的微距片,实际是在人工布置的环境下拍摄的,有养花、也有养昆虫拍摄的,同人像摄影中的棚拍片拍模特一样。因为客观条件不一样,效果当然不一样。没有必要将自然环境下拍摄的片子与“棚拍”片PK。好在花卉的“棚拍”比人像的棚拍容易做到,如果喜欢在家就可以尝试——有花,有几块不同颜色的背景布,再有几个台灯,装上日光色的节能灯就能开拍了。我在刚开始学习时常这样练习,现在,还是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下挑战自己。
花有百态,摄无常律,我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认为今后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努力:主体更清晰,背景更恰当,用光更讲究,视角更多样,对这四点的体会在接下来得四篇博文中分别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