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父母最爱的“毒鸡汤”,养废了多少孩子?

标签:
家庭家庭教育习惯育儿 |
马主任有话说
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只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就不会出大差错:无论孩子多大,尽量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来对待。
不能因为他是个孩子,就可以哄骗,隐瞒或者不解释。这样做不能保护,只能伤害孩子。
好的教育并不是营造一个完美的家庭环境,而是呈现一个真实的,彼此坦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看清楚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坦诚相待。
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才更容易做真实的自己,更利于孩子成为自己。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http://dingyue.ws.126.net/F5NjbAvrJywjIl1INx1lPeIP0PvXcVszCczgBk1UcbXlI1567990183276.gif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这么一段:
顺治皇帝因为心爱的鄂贵妃去世,看破红尘、无心皇位,想要出家当和尚。
孝庄太后为了顾全大局,给了顺治一碗毒药。
并非真心想要置他于死地,只是以此逼迫他断了出家的念头。
http://dingyue.ws.126.net/DRcdVAq0vgaZ0to=hLPJnjoAippe=Xi06=8cq1F5QNjZB1567990183263.jpg
恰好年幼的康熙躲在门口看到祖母(孝庄皇太后)给自己的阿玛一碗毒药,急忙跑进去打碎了药碗。
事情发生之后,孝庄皇后把康熙拉进屋子里:“祖母问你,你在奉先殿里都看见了什么?”
http://dingyue.ws.126.net/J4xulTrP75ur=EE7M8Ix8MsUS5r1NSSmJ2v2lbdejytN91567990183271compressflag.jpg
年幼的康熙诚惶诚恐:“孙儿什么都没看见。”
孝庄对这一应答感到赞许,告诉孙儿,以后对外口径也应该是“什么都没看到。”
http://dingyue.ws.126.net/ty3ZbiLNDVxYe4rXJhqCN0jqf6KGziV8jVoOsQUEPSFlV1567990183276compressflag.jpg
孝庄又追问了一次,“你看见了什么?”
这一次康熙没有撒谎:“孙儿禀报祖母,什么都看见了,也什么都听到了。”
http://dingyue.ws.126.net/qr2BmcZDv3VYrWsZAJAhRPiNukFn6JiXwxNok=ZfgnSFw1567990183275compressflag.jpg
“什么都没看见”是为了安定朝中的大臣。
“什么都看见了”是孙子对于祖母的真诚。
只是孝庄并没有就此罢休,依然往话题深处追问:
"那你说是皇阿玛对呢?还是皇祖母对呢?”
http://dingyue.ws.126.net/0dKuessBKOUDmeGcCU3t=80gaPeox5BcaoASXi87GS7981567990183261.jpg
康熙此时毕竟是孩子,还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站在一旁的生母有些不忍,劝说孩子年纪还小,就不要再逼下去继续发问。
孝庄却回答:“这怎么叫逼他呢?奉先殿的事,要是弄不清楚,就像一把刀子扎在他的心里。
如果永远不拔出来,会让他难受一辈子,就永远是一个谜,永远迈不过这个门槛儿。”
http://dingyue.ws.126.net/RN7B5vDzfO0VrBspNIUAcCx=1UrNTwV=JqqwqbntpxfIW1567990183277compressflag.jpg
康熙迟疑了一会,跪在地上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孙儿敬爱皇阿玛,但是孙儿觉得皇阿玛不该去当和尚。”
“皇祖母真的想叫你皇阿玛死吗?”
康熙大声回答:“不,皇祖母是想救皇阿玛,不会让皇阿玛死的。”
http://dingyue.ws.126.net/tECUS95SuxS=Lcu5S=beNhSKUcarHxyOqTIbHkb6hZ1Nr1567990183279compressflag.jpg
听到孙儿了解自己的苦心,孝庄这才放下心来。
知乎网友@ermo对这段戏的评价得到了20k的点赞。
“年少时看这一段并无多大感触,年纪渐长之后才突然懂得:
如果某些事情当时不说明白、不解释清楚,就会产生芥蒂,慢慢演变为隔阂。”
http://dingyue.ws.126.net/dA5Fo9myq1j9yDq0v68cR2aY4eqzBz8w2KWIx8g6rbP5w1567990183275.png
“你还小,你不懂”
“能不能懂事一点?”
“你还小,不懂。”
“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着就行了。”
社长听过太多类似的对话。
很多大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如此,先连哄带骗,不行便物质补偿,再不行就直接暴力压制。
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起自己童年的经历:“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出生于军人家庭,王朔对童年的回忆只有两个词:严格和暴力。
没有沟通,不能解释,犯了错就挨打。
以至于后来,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正如网友评价:年幼时那些没说清楚的事情,窝在心里就是一把刀,以后不戳别人的心,就扎自己的心。
电影《狗十三》中的女主角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有了新家庭,她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送了一只狗陪伴李玩,李玩很开心,还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
有一天爷爷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了。
李玩发疯似的,满大街地找“爱因斯坦”。
为了找狗,爷爷的脚受了伤,奶奶太久没出门,差点走丢。
后来,后妈想到办法:“买一只和爱因斯坦长得很像的狗,骗李玩说‘狗找到了’。”
http://dingyue.ws.126.net/FXIPa7INbeu8YXClQkO4WvPcEZbKll6KBSOvjBLMj2OD51567990183261.gif
李玩不相信,大人们一个眼色,便彼此默契:
“可能是爱因斯坦在外面弄脏了吧,洗个澡就好了”。
李玩还是不相信,爸爸一气之便打了她:
“狗重要还是爷爷奶奶重要?”
“你要懂事!”
http://dingyue.ws.126.net/uwtaTV9wCGqsEUc8d2RQ5nk8xa0N9dsLfO26O0wrF9zmN1567990183266.gif
家人们不爱李玩吗?
其实也不是。
一家人为了找狗,让李玩开心,都费尽心思。
父亲打李玩后,也尝试与她和解,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腿上,笑着说:
“打你,是因为爱你。”
只可惜,他们用错了方式。
年少的李玩不是非要爱因斯坦不可。
其实,爷爷的一个道歉、后妈的一句真话、爸爸的一个解释,就可以让她不再固执。
成年人的世界,小孩子不懂,却要被逼着他们接受。
要求他们像大人一样懂事,却从未把他们当大人们来看。
http://dingyue.ws.126.net/RVLVruebw6k26bf3ZwOs15o4cJqIGpIziUmYlr2sgqYBm1567990183267.png
“长大后,你就懂了”
“时间不是用来冲淡一切的,而是让我们去找到我们所要的一切的答案。”
很多时候,孩子们渴望能够从父母口中得知问题的答案,大人却把问题交给“时间”。
“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可真正摸索到答案的孩子又有几个。
亲子辩论节目《爱幼星球》中,有一期的辩题是“父母离婚了该不该第一时间告诉孩子?”
一位女嘉宾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她记事之前,父母就离婚了,但他们从来没有正面告诉过她这件事情。
年幼的她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把所有的过错都堆积到自己身上:
“是不是因为我是女孩?”
“是不是因为我长得丑?他们才不要我……”
http://dingyue.ws.126.net/rmQi4jZnRwdrtD5ZHmJ=O3V137kMBYKPPFhjmjzx37cH71567990183278.jpg
http://dingyue.ws.126.net/bokU2W4HWTEaNF0ysYKUrhOTxv6aCHZb39q0Gys11RpnC1567990183274.jpg
http://dingyue.ws.126.net/hUbp3Ht0OxDPTzYqnUV1Oa9lmeYii0r4RTmThDSp=lzt61567990183261.jpg
http://dingyue.ws.126.net/oMELG6dNTzbBwpXoKeai0hhtlwQpR8QtY8LoEA8njhgzl1567990180705.jpg
http://dingyue.ws.126.net/MuMv0DJuFxccO0FyxFBflCxaOWwOgDLpwHLLMZsmwV5JP1567990180705.png
长大后,工作、恋爱、结婚,看上去,生活一直在正轨上。
可她不止一次的怀疑和自卑:
“在认识老公之前,我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小孩,我觉得自己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http://dingyue.ws.126.net/vZR1r4TnFeAEigU2JCUY398NrevSifrYgr11bJHNlLtY91567990183261.jpg
http://dingyue.ws.126.net/wtdLTgr9XVI8ysyQSkycXjmdyIqhkDSSClum5PoYgzXai1567990180705.jpg
http://dingyue.ws.126.net/guD6bM3oW0IrSMCUORFY0DeG5gQZbGbBTMnsYKJJyJy9Q1567990180709.jpg
http://dingyue.ws.126.net/XwSHXbQHdf4=NeUzeV9GKlANamN0cOlMhJc4h8EL4XgC61567990180705.jpg
http://dingyue.ws.126.net/d6Jb7Q41B0lXuS9wAX=b33Z9lg02pKY1aQO4EA1DqlE1h1567990180705.jpg
http://dingyue.ws.126.net/hOr2AqukkVwehPpDA2wBHOf3nrL1C77yaaCOs78RfXt=N1567990183279.jpg
http://dingyue.ws.126.net/UPBWqqpVS=Yk3xpkO6nNva9bJ1mLLJBwnbNwpTAt02IDh1567990180705.jpg
http://dingyue.ws.126.net/MuMv0DJuFxccO0FyxFBflCxaOWwOgDLpwHLLMZsmwV5JP1567990180705.png
童年时的误解,有的人幸运,哪一天能“突然开窍”;
也有的人,反而随着时间,把过往的经历,熬成更深的暗伤。
《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他从小跟着舅舅生活。
老季想陪在孩子身边,但更想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长大后,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http://dingyue.ws.126.net/lE8pa5ohK=TEVjYtKGMdx60qpGUwDqU7jCNVllW1KrUCv1567990183279.jpg
http://dingyue.ws.126.net/MuMv0DJuFxccO0FyxFBflCxaOWwOgDLpwHLLMZsmwV5JP1567990180705.png
有一次,季杨杨在学校闹了事,借着作检讨的过程,说出了对父亲的“怨恨”:
“我对不起您这么多年,把我一个人留在北京;
我对不起您几乎不教育我,最后养出我这么一个滚蛋儿子;
我对不起您这么多年,心里从来没有我,只有工作。”
http://dingyue.ws.126.net/Zie7jT651=hLvf8j36dlvsuv05WwOU=gvMgG2GH25Pe4k1567990183279.jpg
http://dingyue.ws.126.net/8z0SyLHfcNXsFixAfOx81Xw6XgG=XjjfJYY52vWzzIzBV1567990183277.png
http://dingyue.ws.126.net/BtieoBPMRN9XK16P3X53pfQ9V=71fbDljJAgrVjztY2O01567990183262.png
http://dingyue.ws.126.net/dmtQe7t2oA20d1=aCFzb1z42FAOfXtIGdujy3debZhnLM1567990183270compressflag.png
http://dingyue.ws.126.net/njKxMKsfCjZkVBr7EYVhLsTPo2u7MnJ4X2Apq2Br6DNS31567990183279compressflag.png
不解释,不表达。
父亲的爱,藏得太深,便被当成了“不爱”。
只是时间久了,被埋在心底,他们不自知罢了。
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你以为“长大后就懂了”、“长大后就忘记了”的事情,或许事件本身已经模糊不清,可那些被忽视的情绪,早就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很多时候,不是时间治愈了一切,而是时间里发生的各种事把它掩盖了。
就像雪一样,一层盖一层,只要你想刨,总能刨出雪下的东西。”
http://dingyue.ws.126.net/bRhftY0g3uW7vZxQVVXfTKIu2Z2gE1EtohbHwMCJ0GQ261567990183279.png
及时沟通,才是最好的解药
真正能治愈人的,不是时间,而是父母的理解和沟通。
比起事情本身,那些因为误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其实伤害更大。
就像孝庄对康熙,倘若当时的孝庄只是用长辈的威严威逼他“什么都没看到”,那碗顺治没有喝下的毒药,或许就成了伴随他一生的阴影。
对孩子“好好说话”,是每个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及时反馈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镜映”。
孩子无法辨别、描述自己的感受时,父母就像一面“镜子”:
通过父母的反馈,他们才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建立自己的感受。
有一期综艺节目里,霍思燕和儿子嗯哼一起招呼客人,因为霍思燕一时疏忽,嗯哼有了小情绪。
当霍思燕问为什么,嗯哼只回答“不想再和妈妈说话。”
霍思燕的处理方法是:先打电话给杜江,让他帮自己“澄清”,没有对嗯哼发脾气,只是太着急了。
http://dingyue.ws.126.net/CPoPRDWukZZcNEWjLEgCMKH9J4Sbuc9HQP5cPxztJ=32b1567990183271compressflag.jpg
然后给嗯哼强调“妈妈爱你”,躺在他旁边,不断安抚。
几番沟通下来,最后了解到了嗯哼发脾气的真正原因。
“妈妈一直在照顾别的孩子,一次也没有照顾我呢。”
http://dingyue.ws.126.net/mLnJtdZzGKYjbYsr1QCR5ovTY2ptNdAwIvaXvuEcWWet91567990183279.jpg
http://dingyue.ws.126.net/MuMv0DJuFxccO0FyxFBflCxaOWwOgDLpwHLLMZsmwV5JP1567990180705.png
有效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无意间将孩子作为了情绪垃圾桶。
“为什么别人都好好的,就你不行?”
“你怎么这么笨?”
“你说这些话有什么用?”
带着情绪的指责,非但不能促进亲子间的沟通,无法传递正确的信息,甚至还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信任
亲子关系中有一条坚决不能打破的底线——“父母不能骗孩子”。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认为,那些经常被父母哄骗的孩子,更容易撒谎,因为他们会本能地模仿父母的行为。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可以通过“善意的谎言”,达到安慰的目的:
小到哄骗“打针一点不疼”,大到离异夫妻在孩子面前假装恩爱。
但他们忘了,谎言总有被戳穿的一天——没有预告的残酷现实,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剂猛药,对他们的伤害可能更深。
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事。
可社长觉得,小孩子,其实是最容易“懂”的那个人。
Ta容易相信,容易被真心感动,也很容易原谅。
反而是越长越大,那些“猜测”越根深蒂固,他们就越不愿意再“轻信”大人们的话。
今天的一句哄骗,明天,ta可能要付出加倍的时间来澄清误会。
今天的一点伤害,未来,ta或许要用几年的时间慢慢“疗伤”。
其实,不过是几句解释,一些坦白。
现在说了,ta就不必再用此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去“懂得”。
那个过程,并不好受。
他们并不苛求一个“完美”的大人,但至少,想要一些真诚和信任。
作者介绍
谈心社社长,本文转自公众号“谈心社 ID: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社长为年轻人提供价值月薪5万的成长干货知识!你想学习深度思考、高质量社交、职场情商法则、两性冷知识……找我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