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好的教育该是什么样子?周国平给了更好的答案

(2019-07-20 07:27:28)
标签:

读书

家庭教育

家庭

习惯

育儿

马主任有话说

很多人把教知识当成教育,在教知识的过程中干些丢西瓜捡芝麻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明白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影响,好的教育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幸福的灵魂给出的。

如果一个人要从事教育,或者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先要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只有你自己优秀了幸福了,你才能给得出好的教育给别人。

用尹建莉老师的一句话总结:其实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家长。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http://dingyue.ws.126.net/dl8b6XVXTgQC75wS2z9gfZr8y7nXTJQIH5g18QnsNYPjH1563551216194.png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http://dingyue.ws.126.net/JRop62f7kf76rvv9oU9BoZddgF91=hAhLtgzAQLoBWpvk1563551216190.png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


http://dingyue.ws.126.net/JNRcUHF2YSLltvcAHSOQ90XG=gXZbtTdz339EjqhJbv=I1563551216194compressflag.jpg



http://dingyue.ws.126.net/6b83gbGonkYMIo1H6EeW0o=VATWehzwNNWPrNWRaSB8ca1563551216187.png


怀海德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http://dingyue.ws.126.net/h9VBPcEW09qxGF4bb5mwebBPzDThrHJwRrxIx2dfxptEH1563551216202compressflag.jpg


http://dingyue.ws.126.net/oEyw8dSqSc6myqPfYA2feqkkep=IhiK1fTS0QqLO6eJ7Q1563551216192.png


把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忘记了,你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是对智力素质的一个检验。


把你在社会上得到的地位、权力、财产、名声都拿走了,你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是对心灵素质的一个检验。


http://dingyue.ws.126.net/=CQje26G1TH5FdC=z8d6tZNDN54wz7scR2V=vfipIDusM1563551216202.png


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毫无疑问,一个人惟有人性健全才能够真正幸福和优秀,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也才能够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


这本来是常识,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听从常识的指引,实践这个常识。令人震惊的是,我们的教育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这么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来,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着继续朝前走。


应该结束这种大规模的愚昧了,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也许,我们还来得及。


http://dingyue.ws.126.net/EGofz=0dJuz3l7tviafmHun5=BGe6Yi1lr2LLg6ZxzK0r1563551216202compressflag.jpg



http://dingyue.ws.126.net/Kduyp59f41lBKml53F9N6hl2ssDPunW3UXPJY2ygGJjRE1563551216199.png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惟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的熏陶,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http://dingyue.ws.126.net/n00d3e=379nlCOjW3zfRpp4vt6S6RkVC9MJV3jlrzDWSW1563551216206compressflag.jpg



http://dingyue.ws.126.net/JZgibC9bd5K=HjiyVgrrCP1giErpr06ayIKJhwlOPIGUD1563551216204.png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http://dingyue.ws.126.net/HHcjZpZGDnkpMcsRm0gdbf8nrjFlxnNj4q5JDeyFTV=nn1563551216202.png


无论个人、民族,还是人类,衡量其脱离动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质财富。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http://dingyue.ws.126.net/ZHkCG0ki=Pae3AnthXnIKlZKvyHmKbtU0ybluj8nRrqpQ1563551216199.jpg


http://dingyue.ws.126.net/vro8C9Mb9iUbvxtjepe=LYSE8MkIuWB1VVXA0z75f4k7I1563551216199.png


天生万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区别于万物的是理性。动物惟求生存,而理性不只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当理性面对未知时,会产生探究的冲动,要把未知变成知,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理性觉醒和活跃的征兆。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人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万物,于是有了哲学和科学。动物匍匐在尘土之中,好奇心把人类从尘土中超拔出来,成为万物之灵。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把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


http://dingyue.ws.126.net/KwwfEFZ9Rg4tOYTsTEoG0leriqIoz5cNNUOOHbDT45xEA1563551216197.png


一般来说,好奇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即使在最好的教育制度下恐怕也是这样。那些能够永葆好奇心的人不啻是教育制度下的幸存者,而人类的伟大文化创造多半出自他们之手。惟因如此,教育必须十分小心地保护好奇心,为它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我相信,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其强大的智力禀赋足以战胜任何不良的外部环境,但普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一种坏的教育制度的杀伤力几乎是摧毁性的。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好奇心这颗嫩苗正处在生长的关键期,一旦受到摧残,后果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http://dingyue.ws.126.net/BNmqIhnMJ61yFq7iRhqpa17q2SlnRZDhZhvzE9sR1JJ6k1563551216202compressflag.jpg


http://dingyue.ws.126.net/hhMWjEalnw7PgnDJZfhjyA1xMYA1YRRoxpc6cfNf=3aNy1563551216194.gif


“周国平少年哲学智慧书”系列,

专为8-14岁孩子出版,

该系列五册,

分别教孩子

认识自己、面对自己、

管理自己、激励自己、尊重生命,

帮助孩子解读成长中的迷茫,

获得成长智慧,从容面对人生。



作者介绍


周国平,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周国平 ID:zhouguoping66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