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深度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

标签:
教育 |
分类: 校本研修 |
http://s15/mw690/0076lKsXzy7odjtWQvI5e&690
《修订课标》提出“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课标对学习能力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来的意义,在广义上更接近学习力的内涵,体现了学习能力的时代性。
《修订课标》使用了“积极”、“主动”、“努力”等副词,提出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学习态度与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意向成分三者的协调一致性有直接关系。积极的学习态度一定是有健康的内部和外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愿意投入精力,乐在其中;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倾向,对学习表现出主体性。学习的成效与学习态度的积极性成正比,消极对待、被动接受、表现懒散,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导致学习的失败。
学习渠道是学习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概念加入,学习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的平台越来越多元。如何合理地开发学习资源、科学地利用学校平台,以拓展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学习途径的开放程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学校教学,课堂再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教材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的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合知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也不适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修订课标》强调的“社会情境”、“主题语境”、“语用”等,都要求学习活动需要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多元学习渠道就成了必然,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平台的能力成了必需。
学习效率是检验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策略、丰富的学习渠道,追求的就是学习的高效。没有这种学习意识,也就没有实质意义的学习能力。长期以来,英语学习比较普遍地存在用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修订课标》将学习效率纳入学习能力的范畴,有着现实意义和引导作用。学习效率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渠道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毅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观基础;学习计划、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保障;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学习环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外部条件。学习效率像一根线,将他们连在一起,形成学习能力的统一逻辑整体。
一级水平: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活动。
二级水平: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反思学习效果并据此优化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三级水平:善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举一反三,积极争取和把握各种学习和表现机会,能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有些学习能力指标的水平级别是从行为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加以区分的。例如:
一级水平: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二级水平: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愿望;
三级水平:对英语学习有广泛而持久的兴趣和愿望。
水平一是“感兴趣”;水平二“有浓厚兴趣”,并增加“愿望”,从自身的本能情感,拓展到对外部的期待;水平三对“兴趣”的范围和时间有了明确要求。
《修订课标》对学习能力在指向上作了分类,具体分兴趣与动机、目标与计划、意志与自信、资源与渠道和自主与合作。以二级水平为例:
(兴趣与动机)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愿望,有稳定的学习动机;
(目标与计划)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制订并按需调整学习计划;
(意志与自信)面对学习困难能分析原因并尝试解决,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对英语学习有较强的自信心;
(资源与渠道)能开展课外学习,能利用网络资源等扩充学习内容和信息渠道;
(自主与合作)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反思学习效果并据此优化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其中,兴趣与动机属于学习动力;意志与自信属于学习毅力;目标与计划、资源与渠道、自主与合作都属于狭义上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围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学习类型的学习方式方法。与学习能力有关的各种学习策略,《修订课标》分必修、选修
上述学习能力的内涵和水平要求很显然与传统的狭义上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差别,除了狭义上的学习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外,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了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因此与学习力形成了关联。
1.
兴趣与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但重点是激发兴趣和维持兴趣两大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英语的社会意义、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英语语言的美感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方法、资源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每年新生入学时,教师不必急于马上上新课,可以先安排导航课(Orientation),介绍英语在国际上的广泛用途,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式或美式发音等。要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较多考虑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把握好学习内容的难度,在平时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等。但青少年的兴趣毕竟处于不稳定期,一味为了维持学生的兴趣而违背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不可取的。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更需要在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上下工夫。
与学习动机有直接关系的是学生的需要,在新生入学时,教师有必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努力目标,在班级里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合理的良性竞争机制,以此启动他们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多给予肯定,并与家长沟通,给孩子多一些鼓励,以此启动他们的附属内驱力。通过这些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内部动机激活。与此同时,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多让他们了解英语的社会意义,多介绍由于英语而成功的人士的故事,从外围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外部动机。只有这样,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才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2.
意志与自信。一般来说,年龄越低,兴趣对学习的影响越大,而且小孩的兴趣相当不稳定,把学习动力完全建立在兴趣上,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难以长久的。所以,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尤其到了高中阶段,教师需要有意识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加大学习难度、提高努力目标、设置学习活动障碍、实施一定的挫折教育等方法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但是在实施任何意志锻炼措施的过程中,都要确保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性,也就是要考虑他们的承受程度,同时要有弥补的预防措施。譬如不断鼓励、及时帮助、共同分担等,其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是确保学生意志锻炼的最安全途径。
3.
自主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体性的行为。外部各种因素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从教学设计开始就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角度思考:学生已经用了什么?学生还需要什么?学生能够做什么?学生应该能够做什么?学生需要教师什么样的帮助?当然所有的这类思考都是建立在英语学习规律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
4.
合作学习。现代社会里,单靠一个人的能量解决不了太多问题。在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入,人的个体也一样,合作、共享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现代化的学校里,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鼓励学生孤立单干,而是把合作学习融合在自主学习之中。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在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中,需要有与他人合作、共享的意识。
另外文化品格和跨文化沟通也需要学生具备合作能力,学生要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开放、包容、共处的意识。为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要建构主题引领的六要素学习活动模式,设计各种需要多人完成的学习任务或项目,通过任务或项目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实施既有分工又需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实践与同学沟通、协商、妥协、合作、共享等各种交际策略和技能。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课外的各种渠道,学习与更广泛的社会接触。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学习能力,但并非只有英语才需要这一关键能力,也并非学习英语需要非常特殊的能力。在英语学科提出学习能力的要求,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不一样,学习能力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所需要的,带有一定的临时性。希望这一关键能力的提出有助于促进英语学习的效率,并早日完成其历史使命,使得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回到语言、文化、思维三位一体的框架之中。
《21世纪英语教育》整理。作者:夏谷鸣,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21世纪英语传媒”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