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艳专栏】《和孩子聊书吧》读书笔记
(2018-09-21 17:42: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空间 |
《和孩子聊书吧》读书笔记
西工大附小 雷艳
我们常和朋友聊天,聊家常,聊近况,聊时事,聊人生。也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主持人和嘉宾聊梦想,聊作品背后的故事。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聊。因为聊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社交的方式。通过聊,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洞悉事情的本质,掌握事态的发展。从构字角度看“聊”字,即两个人面对面(卯)彼此互相听(耳)对方的谈话。然而,书,需要聊吗?可以聊吗?如何聊呢?这是我初次拿到《和孩子聊书吧》这本书时,大脑中闪现的一串问号。
一、聊整本书
我们的语文课本都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组成,为什么还要强调让学生读“整本书”呢?整本书的阅读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看课内教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规范”,主题单一。孩子长大后,面对那些内容跳跃,穿插倒叙、插叙,结构呈网络状的文章,面对那些“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复杂的阅读材料时,他们能应对吗?妮娜 米可森《童书中的神奇魔力》中说道:“教科书中的文章往往是经过修饰的去情境化的有明晰的道德告诉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显然没法帮助孩子形成文学鉴赏能力——从只能理解的道德训诫、明确的叙述环境发展到能够领悟较高层次的细腻的道德内涵、复杂的叙述以及不确定的情境。”
其次,整本书与单篇短章相比,人物更多,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读整本书对一个人的注意力、分析力、思考力等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阅读成为一种高强度的思维锻炼。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在这个阅读大多是短阅读,浅阅读、快阅读,专注力丧失的时代,谁能经常挑战读整本书,谁就能“脱颖而出”。
既然是聊书,聊得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若教师居高临下,振振有词,侃侃而谈,那学生必定是小心翼翼,噤若寒蝉。当然,这也失去了聊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弯下腰来,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聊书活动。创设轻松的聊书环境,寻找有趣的聊天话题,运用丰富的聊书策略,创建有效的聊书制度,鼓励班里不同层次的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对话,让观点相互补充和碰撞。
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了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让课堂的走向和生成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毕业之初,总是喜欢模仿名师的课堂,可有一种课堂最难借鉴——以学生提问为主的课堂。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出乎意料,没有深厚功力的教师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即便现在,我也不敢轻易尝试——更习惯让学生跟着我走。蒋军晶老师却提出:聊书不应该总是聊老师的问题,而应该多聊孩子们自己的问题。这无疑给准备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又增加了难度。但蒋老师的话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毋庸置疑。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这是思考的结果;通过交流,再次深入书本寻找答案,这是探索的过程;最后形成结论,思想得以升华,问题终得以解决。当然,是不是学生都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如果发现不了其中的价值怎么办呢?我想,是我们出场的时候了。
三、聊教师
聊书,看似轻松、简单,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聊书的背后是一个教师综合实力的积累。比如,蒋老师向学生推荐一本书,首先自己必认真的进行阅读。以《小王子》为例。蒋老师查阅了书的背景资料,整理了故事结构,记录了阅读收获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在和学生聊书时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蒋老师将小学课外读物分为童话、奇幻故事、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六种类型,细致、严谨的分类背后,显示的是他惊人的阅读量及扎实的阅读习惯。课堂上,蒋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处处“有意而为之”,体现着良苦用心。蒋老师和学生谈梦境的真假;探讨人掌控生命的程度;谈谈“好孩子”的概念;谈谈害怕的情绪;谈谈见义勇为;谈成见和刻板印象;谈抉择;谈怎样才算富有;谈孤独的感觉;谈受到打击的人;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谈怎样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等等。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学生的未来,我们应该具有广博的胸襟,高远的格局,不凡的见识,帮助孩子走好脚下的路,让学生树立面对未来的勇气。看来,和孩子聊书时“外松内紧”的事,要把书聊好,实际上还有很多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