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2018-12-30 10:50:38)
标签:

教育

分类: 它山之石
韦小波名师工作室【第148期】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俞正强
     干所有事情,都要先明白我要干什么,上课亦是如此。在我们走进课堂前,要先明白我们去干什么,既所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即是教学活动所支付时间的价值所在。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一讲到教学目标,便一脸困惑,不知所措,然后一头钻进课堂开始教书。这种尴尬现状,真的应该重视起来。以此写下这篇文章,发表一点个人想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梳 理
       关于教学目标的经历
      我是 1986 年参加工作,即教小学数学。当时的教学目标称为“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因为那时候年少,我在写教案时,发现自己老是分不清哪些算基本知识,哪些算基本技能。后来有一位老教师告诉我,知道的是知识,做到的是技能。比如:“末位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知道了是知识,用这个知识做正确了,就形成技能了。所以,在我的概念中,技能算是能力了。
      后来,我慢慢体悟到,基本知识可以用“知道”、“了解”、“理解”这些词来描述,基本技能可以用“会”、“熟练掌握”这些词来描述。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们很有意思的知道,如何让学生们很有趣味的来熟练。
      有意思与有趣味,是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材料,按什么序来展开的。于是,教案就写好了,上课也就有了蓝本,便一直这样上课了。 
      到了 2000 年左右,新课程改革了。听专家介绍,“双基”教学目标是不对的。“双基”落实了,只是高分,却“低能”了。如何改变“高分低能”的局面?要改革。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要将“双基目标”改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表述为: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价值。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当时有个著名的“冰山模型”:知识技能是显性知识,思想方法、情感价值是隐性知识。只有显性知识而没有隐性知识,教学是不能持续发展的。 
      于是,我努力的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调整为“三维目标”。可是,从此我发现写教案的时候,我已经不会写教学目标了。因为我发现每节课都有特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却很难区分出每节课的思想方法。当思想方法成为教学目标的时候,发现上节课也这样,下节课也这样。更痛苦的是情感价值观,实在不知道这节课的情感价值观与上节课有何不同。 
      教学目标的把握变得如此困难,我个人一直认为是自己水平低,于是去看了很多书,实在不行,就抄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抄多了,发现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其实也是十分混乱的。例子就不举了。 
      就这样迷茫了,于迷茫中努力的教学。
       到 2010 年光景,好像又修改了,三维目标还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在一线的数学老师,很认真地接受新的“四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思考。 
      让我抓狂的是基本经验,幸好许多杂志上也随之有了一些关于基本经验的论述,这里也不引用了。我不是理论专家,我是一个一线的小学教师,我需要的是课堂落实。 
      我把我的困惑问边上的老师们,他们都笑了。说难怪你头上不长毛了,我们都是比赛时候想一想。不过,如果真比赛了,也不用我们想,你们这些专家会帮我们想好的。 
      老师们看我一脸困惑的样子,告诉我:教书啊,别想那么多,考得起分数就好了。 
      2016 年,我在一个全国小学数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复习课,课上好了,大会安排了专门的研讨时间。因为从 2016 年开始,“四基目标”好像又不大重要了,代之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因此,讨论环节中,有位专家问我:“你这节课中,培养了哪些核心素养?”
      我当时就被问蒙了,哪些核心素养是我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达成的水平如何?尽管课上成功了,大家也认为上得挺成功的,但面对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从何说起。
       二、困 惑
       我们在干什么?
      我以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经历,体验到教学目标是如此重要,可教学目标之于我们却如此迷茫。在此过程中,我们却从未停止过数学教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 是清晰的吗? 
      一个目标都未能清晰的数学老师,走进数学课堂去教孩子们的数学。那么,所教的数学 是清晰的吗? 
      但事实上,老师们是很清晰的。清晰在考什么教什么,分数是硬道理。 
     这种迷惑与清晰,就交织在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的心头。有时会有负罪感,可也没办法,于是就会麻木。当这种麻木成为普遍,小学数学教学便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双层记”了。
     这双基目标有问题,这个判断是成立的。我们需要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改革必须是 能够操作的。不论三维、四基,核心价值观都无比正确。但正确若不能操作或不便操作或难以操作,那么,正确的东西便永远改变不了不够正确的现实。 
      所以,我们在思考存在的问题时,除了思考正确的、理想的之外,更要思考正确的、理想的东西是怎么可以方便大家操作的。
      三、思 考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无疑是正确的。显性知识是可看、可触摸、可测量的,我们把它分为知识与技能。隐性知识是思想、是方法、是经验、是情感、是价值观等等,却是不可看、不能触摸、不可测量但可感受的存在。是否有独立于隐性知识的显性知识?是否有独立于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 
      我想举个例子来讨论,世界上有种味道叫“甜”。我们能否将“甜”作为一个标的物给我们的学生呢?我们是怎么样把“甜”传递给孩子们的呢? 
显然,我们可以把白糖、红糖、蜂蜜、甘蔗等东西给孩子们,孩子们在这些东西中获得了我们想要给他们的“甜”。 
      白糖、红糖、蜂蜜、甘蔗等这些物品,是可看的、可触摸的、可测量的。可否将这些有形之物视为“显性知识”,这些有形之物所蕴含的味是否可比为“隐性知识”,因为它不可触摸,却可感受。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1. 没有甜味的甘蔗就不是甘蔗了。
      2. 给了甘蔗就给了甜。
      3. 甜无法独立于甘蔗等物而给。
http://s5/mw690/0076e27tzy7qmULSBP6b4&690
      若以上认识成立,那么,有没有吃了甘蔗却没吃到甜呢?我想在人是正常的情况下,要吃了甘蔗而没吃到甜,那最大可能是“吞吃”了,没有咀嚼。
      因此,若一个人吃了甘蔗而没有得到甜,我们不要去怀疑甘蔗本身,而应该去改善吃甘蔗的方式,变“吞吃”为“嚼吃”。 
      这句话的另一种说法是,当我们给了孩子以“双基”的时候,发现孩子没有得到相应的“味道”,我们不要马上去把“双基”变成“三基”、“四基”,而应该去 改善“双基”给的方式。 
第一课时吃白糖,第二课时吃红糖,第三课时吃蜂蜜,第四课时吃甘蔗,每节课都不一样,但每节课都得到了“甜”。对人体真正发生滋养的不是白糖、红糖、蜂蜜、甘蔗,而是那一味“甜”,即五味之“甘”。滋养人身的只是“五味”而已。 
      对这个例子的讨论,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感悟呢?
      四、讨 论
      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
      在一个相当时间跨度的追求中,目标经常有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之分。着眼于战略目标,着手于战术目标。一个战略目标可能分解为若干个战术目标,战略目标统摄各个战术目标,各个战术目标服务于战略目标。
      学生的成长自然是一个有相当时间跨度的追求。
      我们可否这样认为:
      就学生成长的整体 而言,我们要完成对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一个战略目标,我们可称为学校的教育目标。
      就学生的数学学习 而言,我们要完成对他们的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这个目标相对于前一目标而言,是一个战术目标。而相对于后一个目标而言,则可称为是战略目标。我们可称为数学的课程目标。
http://s2/bmiddle/0076e27tzy7qmV0aEhje1&690
      数学学习是由一节课一节课来完成的,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双基”是数学课程的 课时目标。
       若这样的认识成立,那么关于教学目标的困惑是否可以得以清晰。老师们在备课时是否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思考“双基”的落实?
       五、探 讨
       隐性知识如何达成?
      一线老师们需要认识,但更需要操作方法,即我怎样做?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原本是一体的,如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所说:割一磅没有血的肉。只要肉割了,血便一定蕴于其中。如同吃了甘蔗,甜一定寓于其中,这是常态。
      我们要做的事是别让“吞吃”发生。不让“吞吃”发生,就要让大家知道,正常的吃该怎么吃,正常的吃有什么好处,而不是只管吃了多少甘蔗。
      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读、背来记住的 
       隐性知识是需要通过经历体验而获得的 
      若显性知识只以读、背方式获得,即等同于“吞吃”。若显性知识通过经历的体验来获得,即是我们说的“嚼吃”,有甜味,或者说有数学味。那个可感的数学“味”即是我们说的隐性知识。
http://s6/mw690/0076e27tzy7qmVgyCuF55&690
       好了,如果以上想法成立,那么,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是去研究教学目标表示为几个基,而是去研究每一节课的体验点分别在哪里,如何展开体验性学习,让老师们实实在在的展开教学。
相信我们的老师们都会乐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