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课堂——《小明的一天》教学案例【万伟伟专栏】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空间 |
【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1、知识与技能: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钟面,会认、会读、会写整时和半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儿歌《这是什么》。
师:同学们喜欢听儿歌吗?
生:喜欢。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首歌中的“她”是谁吗?
生:闹钟,钟表,表......
2、课件出示孩子们制作的各种钟面。
师:聪明的小朋友,一般我们用钟表来干什么呀?
同桌之间交流后,指名回答。
生:可以看时间。
生:可以叫我起床。
生:可以叫我上学。
生: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
师: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大的作用,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安排好时间去学习和劳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观察自己的钟面,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12个数。
师:说说是哪12个数?
生:1,2,3,4,5,6,7,8,9,10,11,12。
生:5,6,7,8,9,10,11,12。
此环节本来是指名学生回答的,学生说一个,课件的钟面上出示一个数字,但学生看见数字像是在画圆,很兴奋,所以就激动的一起说数字。
师:还有吗?
生:两根针。
师:这两根针其实是有名字的,你们谁知道?
生:时针和分针。
师:真聪明,你知道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生: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生:分针细,时针粗。
师:你的眼睛真亮,现在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分针和时针,开始!看看你摸到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师:出示钟面请学生说时针分针。
师:看来大家对钟面已经非常熟悉了,那就把它暂时放回抽屉吧,看哪个小朋友动作“最快”!(表扬)
2、认识整时、半时。
(1)、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情景图。
师:刚才小朋友已经熟悉钟面了,那你们会不会认钟面上的时间呢?
师: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请同学们认真的看一看,想一想,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你是怎么认钟面上的时间?
师:请看(课件:6幅图)第一幅。
生:小明7点起床穿衣服。
师:你是怎样认的?
生:分针指的是12,时针指的是7,就是7点。
上课时学生在说分针指向12时,我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所说的分针,故意将放大镜停在时针上,瞬间孩子都大声说,“老师错了,你找的是时针不是分针。”我用充满疑惑的一张脸去看所有的孩子,抛出问题,“怎么不对?”“分针细长”、“时针粗短”、“你找的针指向的不是12”,我抓住契机表扬学生,“你们不光小眼睛看的准,小脑袋记得也很牢!”并对着所有的孩子竖起大拇指!
师:XXX你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教,你就会认钟面上的时间了,不过“7点”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口头用语,在数学王国里要说“7时”,(课件:7时)一起说一遍。
生:7时。
师:谁还会认?
这个问题我刚提出,让我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所有孩子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平时比较活泼的几个孩子竟然在举手的同时大声的说着:“老师我,老师我……”,最后我决定让所有孩子一起回答,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此时我在心里偷偷的乐了,孩子们会认整时啦!半时也应该很快就学会了!
生:分针指的是12,时针指的是7,就是7时。
同上依次出示剩余5副图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最终由小组代表描述图上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描述的同时亲自使用放大镜这一工具,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乐学。
(2)、钟面分类。
师:大家看完了小明的一天,我想请同学看看老师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钟面,他们有相同之处吗?(分类)(小组讨论)
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就发现分针指12,分针指6,很快就找到了分类的标准,此时我请大家小组讨论完后,上黑板进行分类,利用了克隆这一工具,孩子轻轻一拖一拽,又一个钟面出现了,从孩子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知识已经掌握,会认整时和半时。
(3)、小结。
师: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特点?半时的钟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最终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汇报。)
生: 分针指12,我们叫整时,分针指6叫半时。
3、时间书写。
师:同学们会认时间,想不想学一学怎么写时间?
7时可以写作7时,又可以写作7:00。
9时半可以写作9时半,又可以写作9:30。
A.学生书写剩余。
B.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提升。
1、听歌《时间像小马车》。
师:我们学会了认时间,写时间一定累了,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缓解一下疲劳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2、认一认(出示钟面学生说时间)。
经过一首歌的休整,钟面一出现,孩子们就跃跃欲试,不停的说着“老师叫我”、“老师叫我”,在指明回答时,我侧重了平时思维有一些缓慢的同学,没想到孩子们都答得很好,没有磕绊,没有错误!但可以感受到优秀的孩子有些失落,在此时我用眼神暗示他们还有更难得数学问题等着他们,平复孩子失落的心。
3、拨一拨。
(1)、老师说学生拨时间。
师:哎呀,老师都忘了你们的抽屉里还有一个钟表模型呢,快把它拿出来,不然它要不高兴了。我们来用它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时间,你们把它拨出来。
(2)、同桌一说一拨。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都能把老师说的时间给拨出来,下面同桌互相考考对方,一个说一个拨,开始。
4、填一填(摆指针)。
师:大家玩得可真热闹,都拨对了吗?
生:对啦!对啦!对啦!
师:钟表店里有两个钟表的指针掉了,你能把他修好吗?
5、连一连。
师:有几只蟹宝宝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四)、收获希望。
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作业布置。
回家和自己的伙伴玩一玩拨钟面的游戏。
(六)、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教学反思】
为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把课堂完全还给孩子,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用直观情景、演示、讨论、练习等方法教学。通过听歌猜物、认一认、动手拨一拨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老师只做引导者和辅助者。同时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为了适应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注意力易分散、持久性不强的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交互性极强的希沃白板制作的课件,以此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意识,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分层促进,使学生力争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期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是各门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最高的一门学科。在小学阶段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导入我正是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其听音乐猜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疑惑数学老师怎么在上音乐课,“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考的角度、思路与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数学乐学境界,学习数学的最高追求就是数学乐学境界的到达。让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摸一摸、比较分类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中做人文数学。从钟面模型这一数学感知材料中揭示数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事物的表面现象,外在特征,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