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同年代的青花您知道几种

(2018-04-14 21:56:07)
标签:

杂谈

嘉庆青花与康、雍、乾三朝青花的区别

 不同年代的青花您知道几种
不同年代的青花您知道几种

清代自嘉庆(公元1760—1820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年号)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经济的衰退,在瓷器上的表现也是十分明显。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景德镇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据内务府广储司卷烧造瓷器条所记,嘉庆四年(1799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又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一月,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

 http://s4/mw690/0076clPCzy7jGwmXpWX33&690


 胎釉

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开始出现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嘉庆官窑青花的釉面光润闪青,细腻润滑,器物足根呈尖状。釉汁有逐渐稀薄的趋势,也有釉色厚润,状青如玉的。大器、粗器釉面有“荞麦地”以及“波浪釉”现象。民窑为了降低成本,不注意施釉的质量,釉面多出现“波浪釉”。由于釉汁稀薄,火候不均,釉面气泡多,破泡后形成的粗糙“橘皮纹”现象严重。釉色有青白和浆白两种,有的青白釉器物上见流痕,浆白釉多见爆釉现象。

另外,在嘉道时期,还有一种豆青釉堆粉青花,烧制是先在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一层白粉。再在白粉上绘以花纹图案,然后施以豆青釉入窑烧制而成,青花下面的白粉起到衬托青花的作用,使青花色料与豆青釉面色调对比明显,同时堆粉青花的花纹凸起,增强了花纹的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见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继续烧制,到了嘉庆、道光时更加盛行,烧制得更为成功。嘉庆时的堆粉青花施粉比较厚,比较白,立体感强。

 http://s10/mw690/0076clPCzy7jGwoe7mp99&690


青料

嘉庆青花瓷器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呈色大多深蓝,浓艳而略有晕散。也有浅淡闪灰或稍微鲜亮的,呈色比较稳定,少有晕散,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所占数量不多。嘉庆后期,有的青花瓷器的青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总的特点是出现浑蓝,呈色飘浮刺目。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品种要少得多。

造型

总的来说,与乾隆朝比较,嘉庆朝器物造型呈减少趋势。由于乾隆皇帝还是太上皇,其影响尚在,官窑的器型基本不变,由于财力不如前朝,因此盘、碗、盒、罐等日用器物为多,而天球瓶玉壶春瓶、节盒、花觚赏瓶等陈设瓷生产较少。民窑器也是如此,如方形印盒攒盘高足盘、隔盘等盘碗较为常见。新出现的器型,如灯笼瓶、帽瓶、六方扁瓶、八方花盆等。

常见器型有:盘(圆口、撇口、温盘、高足格盘)、碗(盖碗、高足碗、葵瓣式、四方委角式、折腰式)、花觚、蒜头瓶、撇口瓶、玉壶春瓶、直颈瓶、绶带葫芦瓶、梅瓶、洗口瓶、螭耳瓶、贯耳瓶、赏瓶、胆式瓶、葫芦瓶、天球瓶、穿带瓶、锥把瓶、灯笼瓶、棒槌瓶、圆罐、将军罐蟋蟀罐猫式香熏、温器、长方四足炉、缸、绳耳尊、双耳瓜棱尊、兽耳灯笼尊、杯、盖盒(圆形、腰圆形)、水盛、洗、渣斗、盉壶、釉头罐、烛台、执壶、茶壶、茶托(海棠式、菊瓣式)、茶碗、茶盘、节盒、粉盒、皂盒、面盆、瓷版以及文房用具等,还有极少见的青花帽筒新品种,另外还可见青花鸭池器和鱼池器,造型新颖,具有实用性。

 http://s13/bmiddle/0076clPCzy7jGwpH5Kc7c&690



纹饰

嘉庆时期青花纹饰沿袭乾隆时期的风格。有两种基本绘画方法,一种是单线平涂,另一是种是单线平涂后点染,平涂时用淡笔,点染时用浓笔。后一种方法是从仿宣德青花中发展而来,与雍正、乾隆朝点染方法基本一致,但到嘉庆时已是十分机械了。嘉庆青花白描渐多,工致的纹饰安排茂密缛丽,青色淡雅,颇具特色。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工笔多于写意。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所绘图案层次很少,一般仅二三层,因此整体感较平淡,立体感亦较差。总的笔法拘谨,构图刻板,布局不及乾隆合理。不过嘉庆早期青花瓷,纹饰相当精细,基本与乾隆瓷相似。

官窑器多绘云龙纹、海水龙纹、夔龙纹、双凤纹、龙凤纹、锦鸡、牡丹、花鸟、鱼藻、璎珞、博古、八仙、暗八仙、三星、十六子、仕女、婴戏等。

民窑器纹饰多绘缠枝牡丹或缠枝莲,中写“喜”字或“寿”字。也有山水、人物、花卉、博古、蟠螭等。绘制草率,笔法生硬。

款识

这一时期,纪年款的格式、种类都较前期规矩、单纯,且后代的仿制品很少。

嘉庆初年(嘉庆四年之)仍旧使用乾隆时的红彩写款,有些瓷器依旧署乾隆朝款识,直至乾隆皇帝驾崩。

嘉庆官窑早期多写青花“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多无边框,工整规范。个别的也有“嘉庆年制”四字图章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嘉庆时年款楷、篆并用,但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字体工整,结构谨严,多用青花书写。此时新出现了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因其篆书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名“印章款”。

民窑器物多数没有款识,偶尔见有“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和“嘉庆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这时的民窑款识书写草率,字迹潦草,多把“嘉”字下面的“加”省略,有的只写半边字,有一些潦草的篆书款甚至达到不可辨识的程度。图记款也较流行,在器物的底部常画“蝠”的图案,另外还有一些吉祥款、赞颂款、斋堂款。

堂名款较乾隆时期为少,一般在文具、餐具、祭祀器物上题写堂名款较为盛行,如“嘉阴堂制”、“彩秀堂制”、“种芝堂制”、“寿颐堂”、“懋勤殿”等。吉言款有“福海珍藏”、“爱莲珍赏”等。

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以后者居多。


联系电话  183757666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