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笔记

(2018-04-27 21:37:10)
分类: 读书笔记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笔记                                     

                                                                                 

 假期里我拜读了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阅读中总是不经意间想起自己的教学、学生,以及这份工作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这段话让我有诸多感慨,幸福是什么?幸福在于自我满足,在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学生的幸福在于教师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土壤,从内心感到满足、幸福。想起上学期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让我给她写一封指导她成长的信,我在信中对她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你。读书让你内心强大,让你发现自己的价值,让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态,遇见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擅长用考试分数,用各项指标去衡量学生的能力,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一味追求成绩的过程中,我们容易忽视对学生幸福感的关注。圣经里说:“人活着,不单单是为了食物。”我们必将依靠自己强大的内心而活,学生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分数;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一批会做题的机器。

 而暑假又有幸听了我国语文教学泰斗钱梦龙的一场讲座,他那一句“简简单单教语文”发人深省。我们在各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搏击,希望获得最靓丽的贝壳,我们却有时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真。简单,或许就是美好。我又拜读了成都青羊区教科院教研员钟亮的《我愿心如月》一书,她清丽的文笔记录着她工作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每件小事却又灵动活泼地传递着教学的美好与生活的乐趣。诚然,她或许规避了教学中的不愉快,但反而让我看到了她皎洁如月的内心世界。试想,一个有如此澄明心境的老师如何不能带出一批批内心充满爱的学生呢?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孩子情绪的波澜,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选择,怎会不从学校飞向自己生命的梦想?怎么不会辨得出心跳的节律呢?看到孩子们收获成功幸福的笑脸,我会欣慰。似乎看到一朵朵向着阳光绽放的花朵,听到他们花开的声音!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过失的惩罚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犯错误是人在成长中走向成熟的表现。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带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而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现代教育呼唤更艺术的惩罚,于潜移默化中巧妙地引导和改变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要追求良药""口,这就是惩罚的艺术。

 我们还必须承认: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构建一个地狱式洞窟,应该让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在关爱之下学会道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正能量,才会内心充盈,才会去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