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上选修拓展《平均数问题》教案

(2019-12-20 15:35:27)
分类: 过程性材料

四年级数学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平均数问题  实施年级:四年级  领衔人:张靖

设计意图: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一种统计量。它表示相关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学生学会了移多补少和利用除法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学习用平均数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生学会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从而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课程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 学会解决平均数问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 认识什么是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生活中的平均数

第三课时

认识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第四课时

认识连续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

分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上的作用。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渗透统计的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开门见山提问:“你们听说过平均数”吗?
 (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课题,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出发,初步感知平均数。)
    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1.矛盾冲突,初步感知平均数的统计价值和必要性。
师:前几天,老师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口算比赛,今天我带来了前三组学生的口算比赛成绩,请大家评选出口算比赛的冠军组,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第一、二组成口算成绩统计表)
师: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呢?
生回答。(出示第三组的口算成绩统计表)
师:观察前三组的口算成绩统计表,“哪个组的成绩最好?”
师:人数相同,比较总成绩就可以了,人数不同,怎么比较公平呢?(板书:平均数)
师:为什么要用“平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呢?
生预设: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师: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能代表这个组的整体水平吗?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组的成绩更好。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展开教学,在“人数不相等,怎样比较公平?”这个矛盾冲突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统计价值和意义,为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奠定了基础。)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找到平均数呢?
生回答
1)请孩子们拿出《学习单》,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成绩。
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
2)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
师:11是谁的平均数?13呢?12呢?
3)观察这三个算式,怎样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呢?
    (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数
师:利用二年级平均分的方法,先把每个人做对的题数合起来,再平均分分成相同的几份,这里的每一份,就是各组的平均数。(板书:先合再分)
师:要算全班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该怎样计算呢?
小结:要想找准平均数,就要把总数量和总份数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利用“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数”这一数量关系计算平均数,并没有任何的算法障碍,也是非常自然的环节。这一环节关键在于理解运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平均数”的意义,但是对于“平均分”和“平均数”的区别没有做深入的研究,防止冲淡学生对求平均数的算法的掌握,而是利用后面的统计图直观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
三、体会平均数的特点,了解平均数的作用
导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平均数,老师将统计表变成了统计图,孩子们请看。 (课件出示统计图)
1.观察每个人的成绩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1)师:谁能用一条虚线在图中标示出各组的平均数呢?
     请三名学生依次标出
2)小组讨论:
观察每个人的成绩与平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汇报
    预设一:移多补少
师:为什么要把高于平均数的部分移到低于平均数的部分?
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什么情况?
每个人的成绩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这个组的“平均数”。(板书:移多补少)
师:其它组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找到平均数吗?
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圈一圈,画一画。
各小组交流后,再请代表利用课件演示。
师:高于平均数的部分与低于平均数的部分正好相等,这是巧合吗?
小结:正因为高于平均数的部分和低于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我们才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平均数,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再分,目的只要一个,那就是把不同的数变的同样多,这就是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统计表到统计图的直观介入,让学生发现平均数“移多补少”这一特征的形象支撑。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强化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从直观到抽象,达到“算理”与“意义”的有机统一。
预设二:平均数代表什么?
师:平均数13,它能代表1号,2号,3号,4号同学的成绩吗?
师:那它究竟代表谁的成绩?
师:平均数12代表谁的成绩?
 师:那么平均数表示的是什么呢?
小结:个人成绩可能有的比平均数高,有的可能比平均数少。平均数并不表示某个人的成绩,而是代表这个组的整体水平。
预设三:平均数受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师:前三组成绩中,个人成绩最好的是谁呢?为什么发挥最好的人在第三组,但平均成绩却不是做好的?
师:是什么原因让第二组获得了冠军?
师:第一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让他们反败为胜?
师:你觉得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平均数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设计意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是“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即具有敏感性”、“平均数介入这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等。在以上的学习中,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和理解。)
2.小结:
你觉得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四、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语:孩子们,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平均数。
1、了解生活的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课本94页第4题:哪个小组的比赛成绩好些?
2、在辨析中体会平均数的统计学价值。
1)课本94页第6题:按照平均身高订购新床,这样做合理吗?
2)平均水深110厘米,明明身高150厘米,下水游戏有危险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增强使用平均数的意识。)
    五、课堂回顾,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生活中的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根据平均数的变化推算总数的变化。

2、 更进一步了解总数和平均数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

 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数,相等的数的数值就叫做这个(总)数的平均数。例如,24平均分成四个数:6,6,6,6,数6就叫做24分成四份的平均数。又如,24平均分成六个数:4,4,4,4,4,4,数4就叫做24分成六份的平均数。

  由此可见,平均数是相对于“总数”和分成的“份数”而言的。知道了被均分的“总数”和均分的“份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例如,某次考试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几件货物的“平均重量”,某辆汽车行驶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根据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可以得到它们的计算方法:

  全班同学的总成绩÷全班同学人数=平均成绩,

  几件货物的总重量÷货物件数=平均重量,

  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平均速度。

  我们在上一讲的例2中,已经接触到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下面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有关平均数应用问题的解法。

  例1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86分、88分、94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总成绩=98+87+93+86+88+94=546(分)。

  这个小组有6个同学,平均成绩是

  546÷6=91(分)。

  答:平均成绩是91分。

  例2把40千克苹果和80千克梨装在6个筐内(可以混装),使每个筐装的重量一样。每筐应装多少千克?

  解:苹果和梨的总重量为

  40+80=120(千克)。

  因要装成6筐,所以,每筐平均应装

  120÷6=20(千克)。

  答:每筐应装20千克。

  例3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

  解:两批猪的总重量为

  66×3+42×5=408(千克)。

  两批猪的头数为3+5=8(头),故平均每头猪重

  408÷8=51(千克)。

  答:平均每头猪重51千克。

  注意,在上例中不能这样来求每头猪的平均重量:

  (66+42)÷2=54(千克)。

  上式求出的是两批猪的“平均重量的平均数”,而不是(3+5=)8头猪的平均重量。这是刚接触平均数的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

  例4一个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除了认真读一些书外,还规定自己每周(一周为7天)平均每天做4道数学竞赛训练题。星期一至星期三每天做3道,星期四不做,星期五、六两天共做了13道。那么,星期日要做几道题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分析:要先求出每周规定做的题目总数,然后求出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的题目数。两者相减就是星期日要完成的题目数。

  每周要完成的题目总数是4×7=28(道)。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题目3×3+13=22(道),所以,星期日要完成28-22=6(道)。

  解:4×7-(3×3+13)=6(道)。

  答:星期日要做6道题。

  例5三年级二班共有42名同学,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其中女生有18人,平均身高为136厘米。问:男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全班身高的总数为

  132×42=5544(厘米),

女生身高总数为

  136×18=2448(厘米),

  男生有42-18=24(人),身高总数为

  5544-2448=3096(厘米),

  男生平均身高为

  3096÷24=129(厘米)。

  综合列式:

  (132×42-136×18)÷(42-18)=129(厘米)。

答:男生平均身高为129厘米。

  例6小敏期末考试,数学92分,语文90分,英语成绩比这三门的平均成绩高4分。问:英语得了多少分?

  分析:英语比平均成绩高的这4分,是“补”给了数学和语文,所以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

  (92+90+4)÷2=93(分),

  由此可求出英语成绩。

  解:(92+92+4)÷2+4=97(分)。

  答:英语得了97分。

                     第三课时    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认识什么是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 如何解决复杂平均数问题,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

3、 学会解决平均数问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谈话: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

学习例1  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 水面高度分别是4厘米、 5厘米、7厘米和8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集体讨论:这是很简单的一道题,大家试着自己解答一下。

分析与解答:  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就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入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水面的高度。

解:(45+7+8)÷4=6(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6厘米。

学习例2  蔡琛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生物五科的平均分是 89.政治、数学两科的平均分是91.5.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4.政治、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6分,而且英语比语文多10.问蔡琛这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应是多少分?

集体讨论:你能在这几个平均数中发现什么?

分析与解答:  解题关键是根据语文、英语两科平均分是84分求出两科的总分,又知道两科的分数差是10分,用和差问题的解法求出语文、英语各得多少分后,就可以求出其他各科成绩。

解:英语:(84×2+10)÷2=89(分)

语文: 89-10=79(分)

政治:86×2-8983(分)

数学: 91.5×2-83100(分)

生物: 89×5-897983100)=94(分)

答:蔡琛这次考试英语、语文、政治、数学、生物的成绩分别是89分、79分、83分、100分、94分。

二、加权平均数

学习例3  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要求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的价钱,必须知道混合后的总钱数和与总钱数相对应的总千克数。

解:什锦糖的总价:

4.40×2+4.20×3+7.20×557.4(元)

什锦糖的总千克数: 23510(千克)

什锦糖的单价:57.4÷10=5.74(元)

答: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5.74元。

我们把上述这种平均数问题叫做“加权平均数”.3中的5.74元叫做4.40元、4.20元、7.20元的加权平均数.2千克、3千克、5千克这三个数很重要,对什锦糖的单价产生不同影响,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数叫做“权数”。

练习:

 1.一班有40个学生,二班有42个学生,三班有4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学来了11个学生。怎样分才能使每班学生人数相等?

2.小岗计划4天做15道数学题,结果多做了9道。平均每天做了多少道?

3.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2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第四课时    连续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认识连续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

2、 学会解决复杂平均数问题,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谈话:

数问题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连续数和求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求平均数。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主要是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一、连续数平均问题

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学习例4  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与解答:  已知偶数个奇数的和是144.连续数的个数为偶数时,它的特点是首项与末项之和等于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之和……即每两个数分为一组,八个数分成4组,每一组两个数的和是144÷436.这样可以确定出中间的两个数,再依次求出其他各数。

解:每组数之和:144÷4=36

中间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362)÷219

中间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19-2=17

∴这八个连续奇数为1113151719212325

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为:1113151719212325

二、调和平均数

学习例5  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 A地出发,上山路长11千米,每小时行4.4千米.爬到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5.5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答:  这道题目是行程问题中关于求上、下山平均速度的问题.解题时应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速度的平均数=(上山速度+下山速度)÷2,而平均速度=上、下山的总路程÷上、下山所用的时间和。

解:上山时间: 11÷4.4=2.5(小时)

下山时间:11÷5.5=2(小时)

上下山平均速度:1122.5+2=4(千米)

答: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

我们打4千米叫做4.4千米和5.5千米的调和平均数。

三、基准数平均数

学习例6  中关村三小有15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他们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分别为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求每个人平均每分钟跳绳多少

个?

分析与解答:  从他们每人跳绳的个数可以看出,每人跳绳的个数很接近,所以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数90做为基准数,再找出每个加数与这个基准数的差.大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加数,如9390+33作为加数;小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减数,如 87=90-33作为减数.把这些差累计起来,用和数的项数乘以基准数,加上累计差,再除以和数的个数就可以算出结果。

解:跳绳总个数。

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

=90×15+3+4+2+4+1+2+3-5+4+2+2+1+4+1

=1350+19-19

=1350(个)

每人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

1350÷15=90(个)

答:每人平均每分钟跳90.

习题:

1.某次数学考试,甲乙的成绩和是184分,乙丙的成绩和是187分,丙丁的成绩和是188分,甲比丁多1分,问甲、乙、丙、丁各多少分?

2.19621973198119942005的平均数。

作业:

3.缝纫机厂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生产缝纫机750台,第二季度生产的是第一季度生产的2倍多66台,下半年平均月生产1200台,求这个厂一年的平均月产量。

5.7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988,求这7个连续偶数。

 

 

课程评价   总分:10分

 

学习内容

课前能按要求收集、整理资料,并做好交流准备。

(2分)

在课堂中善于倾听、善于思考,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2分)

在小组交流中,做到有秩序,会合作。(2分)

通过学习,能和同伴分享学习收获。(2分)

平均数(选修)

什么是平均数

 

 

 

 

生活中的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连续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

 

 

 

 

发现数学中的美

    (个性统计图)

(总分:2分)

            能设计有自己特色的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