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选修拓展《平均数问题》教案
(2019-12-20 15:35:27)| 分类: 过程性材料 |
四年级数学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平均数问题
设计意图:
课程目标:
1、
2、
3、
课时安排
|
课时 |
教学内容 |
|
第一课时 |
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
|
第二课时 |
生活中的平均数 |
|
第三课时 |
认识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
|
第四课时 |
认识连续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 |
分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上的作用。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渗透统计的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提问:“你们听说过平均数”吗?
1.矛盾冲突,初步感知平均数的统计价值和必要性。
师:前几天,老师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口算比赛,今天我带来了前三组学生的口算比赛成绩,请大家评选出口算比赛的冠军组,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第一、二组成口算成绩统计表)
师: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呢?
生回答。(出示第三组的口算成绩统计表)
师:观察前三组的口算成绩统计表,“哪个组的成绩最好?”
师:人数相同,比较总成绩就可以了,人数不同,怎么比较公平呢?(板书:平均数)
师:为什么要用“平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呢?
生预设: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师: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能代表这个组的整体水平吗?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组的成绩更好。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展开教学,在“人数不相等,怎样比较公平?”这个矛盾冲突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统计价值和意义,为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奠定了基础。)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找到平均数呢?
生回答
(1)请孩子们拿出《学习单》,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成绩。
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
(2)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
师:11是谁的平均数?13呢?12呢?
(3)观察这三个算式,怎样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呢?
师:利用二年级平均分的方法,先把每个人做对的题数合起来,再平均分分成相同的几份,这里的每一份,就是各组的平均数。(板书:先合再分)
师:要算全班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该怎样计算呢?
小结:要想找准平均数,就要把总数量和总份数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利用“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数”这一数量关系计算平均数,并没有任何的算法障碍,也是非常自然的环节。这一环节关键在于理解运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平均数”的意义,但是对于“平均分”和“平均数”的区别没有做深入的研究,防止冲淡学生对求平均数的算法的掌握,而是利用后面的统计图直观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
三、体会平均数的特点,了解平均数的作用
导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平均数,老师将统计表变成了统计图,孩子们请看。 (课件出示统计图)
1.观察每个人的成绩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1)师:谁能用一条虚线在图中标示出各组的平均数呢?
(2)小组讨论:
观察每个人的成绩与平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汇报
师:为什么要把高于平均数的部分移到低于平均数的部分?
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什么情况?
每个人的成绩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这个组的“平均数”。(板书:移多补少)
师:其它组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找到平均数吗?
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圈一圈,画一画。
各小组交流后,再请代表利用课件演示。
师:高于平均数的部分与低于平均数的部分正好相等,这是巧合吗?
小结:正因为高于平均数的部分和低于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我们才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平均数,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再分,目的只要一个,那就是把不同的数变的同样多,这就是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统计表到统计图的直观介入,让学生发现平均数“移多补少”这一特征的形象支撑。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强化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从直观到抽象,达到“算理”与“意义”的有机统一。
预设二:平均数代表什么?
师:平均数13,它能代表1号,2号,3号,4号同学的成绩吗?
师:那它究竟代表谁的成绩?
师:平均数12代表谁的成绩?
小结:个人成绩可能有的比平均数高,有的可能比平均数少。平均数并不表示某个人的成绩,而是代表这个组的整体水平。
预设三:平均数受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师:前三组成绩中,个人成绩最好的是谁呢?为什么发挥最好的人在第三组,但平均成绩却不是做好的?
师:是什么原因让第二组获得了冠军?
师:第一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让他们反败为胜?
师:你觉得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平均数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设计意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是“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即具有敏感性”、“平均数介入这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等。在以上的学习中,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和理解。)
2.小结:
你觉得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导语:孩子们,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平均数。
1、了解生活的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课本94页第4题:哪个小组的比赛成绩好些?
2、在辨析中体会平均数的统计学价值。
(1)课本94页第6题:按照平均身高订购新床,这样做合理吗?
(2)平均水深110厘米,明明身高150厘米,下水游戏有危险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增强使用平均数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2、
教学过程:
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数,相等的数的数值就叫做这个(总)数的平均数。例如,24平均分成四个数:6,6,6,6,数6就叫做24分成四份的平均数。又如,24平均分成六个数:4,4,4,4,4,4,数4就叫做24分成六份的平均数。
由此可见,平均数是相对于“总数”和分成的“份数”而言的。知道了被均分的“总数”和均分的“份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例如,某次考试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几件货物的“平均重量”,某辆汽车行驶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根据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可以得到它们的计算方法:
全班同学的总成绩÷全班同学人数=平均成绩,
几件货物的总重量÷货物件数=平均重量,
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平均速度。
我们在上一讲的例2中,已经接触到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下面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有关平均数应用问题的解法。
例1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86分、88分、94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总成绩=98+87+93+86+88+94=546(分)。
这个小组有6个同学,平均成绩是
546÷6=91(分)。
答:平均成绩是91分。
例2把40千克苹果和80千克梨装在6个筐内(可以混装),使每个筐装的重量一样。每筐应装多少千克?
解:苹果和梨的总重量为
40+80=120(千克)。
因要装成6筐,所以,每筐平均应装
120÷6=20(千克)。
答:每筐应装20千克。
例3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
解:两批猪的总重量为
66×3+42×5=408(千克)。
两批猪的头数为3+5=8(头),故平均每头猪重
408÷8=51(千克)。
答:平均每头猪重51千克。
注意,在上例中不能这样来求每头猪的平均重量:
(66+42)÷2=54(千克)。
上式求出的是两批猪的“平均重量的平均数”,而不是(3+5=)8头猪的平均重量。这是刚接触平均数的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
例4一个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除了认真读一些书外,还规定自己每周(一周为7天)平均每天做4道数学竞赛训练题。星期一至星期三每天做3道,星期四不做,星期五、六两天共做了13道。那么,星期日要做几道题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分析:要先求出每周规定做的题目总数,然后求出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的题目数。两者相减就是星期日要完成的题目数。
每周要完成的题目总数是4×7=28(道)。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题目3×3+13=22(道),所以,星期日要完成28-22=6(道)。
解:4×7-(3×3+13)=6(道)。
答:星期日要做6道题。
例5三年级二班共有42名同学,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其中女生有18人,平均身高为136厘米。问:男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全班身高的总数为
132×42=5544(厘米),
女生身高总数为
136×18=2448(厘米),
男生有42-18=24(人),身高总数为
5544-2448=3096(厘米),
男生平均身高为
3096÷24=129(厘米)。
综合列式:
(132×42-136×18)÷(42-18)=129(厘米)。
答:男生平均身高为129厘米。
例6小敏期末考试,数学92分,语文90分,英语成绩比这三门的平均成绩高4分。问:英语得了多少分?
分析:英语比平均成绩高的这4分,是“补”给了数学和语文,所以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
(92+90+4)÷2=93(分),
由此可求出英语成绩。
解:(92+92+4)÷2+4=97(分)。
答:英语得了97分。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谈话: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一、算术平均数
学习例1:
集体讨论:这是很简单的一道题,大家试着自己解答一下。
分析与解答:
解:(4+5+7+8)÷4=6(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6厘米。
学习例2:
集体讨论:你能在这几个平均数中发现什么?
分析与解答:
解:英语:(84×2+10)÷2=89(分)
语文: 89-10=79(分)
政治:86×2-89=83(分)
数学: 91.5×2-83=100(分)
生物: 89×5-(89+79+83+100)=94(分)
答:蔡琛这次考试英语、语文、政治、数学、生物的成绩分别是89分、79分、83分、100分、94分。
二、加权平均数
学习例3:
分析与解答:
解:什锦糖的总价:
4.40×2+4.20×3+7.20×5=57.4(元)
什锦糖的总千克数: 2+3+5=10(千克)
什锦糖的单价:57.4÷10=5.74(元)
答: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5.74元。
我们把上述这种平均数问题叫做“加权平均数”.例3中的5.74元叫做4.40元、4.20元、7.20元的加权平均数.2千克、3千克、5千克这三个数很重要,对什锦糖的单价产生不同影响,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数叫做“权数”。
练习:
1.一班有40个学生,二班有42个学生,三班有4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学来了11个学生。怎样分才能使每班学生人数相等?
2.小岗计划4天做15道数学题,结果多做了9道。平均每天做了多少道?
3.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2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教学目标:
1、
2、
教学过程:
谈话:
数问题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连续数和求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求平均数。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主要是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一、连续数平均问题
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学习例4:
分析与解答:
解:每组数之和:144÷4=36
中间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36+2)÷2=19
中间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19-2=17
∴这八个连续奇数为11、13、15、17、19、21、23和25。
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为:11、13、15、17、19、21、23和25。
二、调和平均数
学习例5:
分析与解答:
解:上山时间: 11÷4.4=2.5(小时)
下山时间:11÷5.5=2(小时)
上下山平均速度:112(2.5+2)=4(千米)
答: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
我们打4千米叫做4.4千米和5.5千米的调和平均数。
三、基准数平均数
学习例6:
个?
分析与解答:
解:跳绳总个数。
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
=90×15+(3+4+2+4+1+2+3)-(5+4+2+2+1+4+1)
=1350+19-19
=1350(个)
每人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
1350÷15=90(个)
答:每人平均每分钟跳90个.
习题:
1.某次数学考试,甲乙的成绩和是184分,乙丙的成绩和是187分,丙丁的成绩和是188分,甲比丁多1分,问甲、乙、丙、丁各多少分?
2.求1962、1973、1981、1994、2005的平均数。
作业:
3.缝纫机厂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生产缝纫机750台,第二季度生产的是第一季度生产的2倍多66台,下半年平均月生产1200台,求这个厂一年的平均月产量。
5.7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988,求这7个连续偶数。
课程评价
|
学习内容 |
课前能按要求收集、整理资料,并做好交流准备。 (2分) |
在课堂中善于倾听、善于思考,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2分) |
在小组交流中,做到有秩序,会合作。(2分) |
通过学习,能和同伴分享学习收获。(2分) |
|
|
平均数(选修) |
什么是平均数 |
|
|
|
|
|
生活中的平均数 |
|
|
|
|
|
|
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
|
|
|
|
|
|
连续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 |
|
|
|
|
|
|
发现数学中的美
(总分:2分)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