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幼儿入园哭闹现象处理研究》案例研究心得

(2018-11-26 10:46:33)
标签:

教育

《小班幼儿入园哭闹现象处理研究》案例研究心得

家庭背景:

    小虎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长期由外公,外婆照顾,老人溺爱孩子,自然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庭成员中文化水平偏低,但小虎妈妈非常重视小虎的教育,经常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并对幼儿园的教育表示认同和,在与小虎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虎不仅在幼儿园容易”哭”,在家也是一样,而且脾气有些暴躁。外公外婆的溺爱,让小虎失去了很多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小虎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小虎的外婆还固执认为,小虎还小,这些事情不会,是理所当然的。针对小虎的情绪问题,小虎妈妈希望老师能给于孩子更多关注,让他能够及早爱上幼儿园。

研究对象分析:

    经过对小虎个案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我们发现小虎的“哭”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入园分离焦虑

    小虎入园第一天大”哭”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眼神流入出的害怕,恐惧进而产生分离焦虑。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给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从一定意义上讲,分离焦虑构成了幼儿入园焦虑的核心内容。关于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1]。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小虎不适应,这是造成小虎“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自我意识出现偏差,不自信

    小虎在幼儿园已有一年,对于环境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他依然还会“哭”,而且每次的“哭”的现象,都伴随着困难出现,小虎在遇到困难,所表现出的退缩,不自信,是造成他“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不自信的是自我意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 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 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通过一段时间基础, 我们了解到孩子智能方面发育较好。但是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 形成了他对成人的极度依赖, 限制了他们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 妨碍了他正常的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2]。小虎至今已满3周岁,但他的语言中还不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因此在评价中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概念。不能区分别人眼中的“我”与“自我”。家人的过渡保护,使小虎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更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遇到困难,小虎习惯性的自我暗示“小虎不会”,习惯性寻求帮助。当自己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只能用“哭”来解决问题。

小虎“哭”的两个原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小虎形成了“情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积极与小虎的父母联系,并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开展了系统干预。

 

相关策略:

    一、关注孩子情绪反应,读懂并理解孩子

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幼儿。经过分析,我认为小虎的“哭”源于他的不适应。他不适应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他不适应在园什么事情都要需要自己去尝试,去完成。所以,当小虎“哭”着要找爸爸,妈妈时,我们不会跟小虎说“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之类的话,加重他的入园焦虑,我们开始转移小虎的注意力,告诉他,“老师这里有好吃的糖果,有好玩的汽车,小虎我们一起玩。”

    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自己体验“我真棒”

为了让小虎不再把“老师,小虎不会”挂在嘴边,我们与小虎的妈妈及时沟通,让小虎妈妈在家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小虎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由最简单的:喝水,吃饭开始。在家中,小虎起先习惯性连调羹都不会自己拿,肚子饿了,他就习惯性张开嘴巴,大叫“小虎饿”,小虎的家人极力配合训练,教小虎学习拿调羹的正确方法,进餐的方法。不管小虎自己能吃多少,也不管把衣服,地弄得多脏,家长都放开手,当孩子自己去吃。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吃饭的快乐,体验到了独立的快乐。

    不仅在家,在幼儿园,班级老师也配合培养小虎的生活自理能力,餐前自己卷袖子,小便后自己穿裤子。尽管开始遇到了困难,还需帮助才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小虎能自己独立完成穿裤子,真正体验到了“我很能干,我真棒。”

    三、给于及时肯定,告诉孩子“你真棒”

研究发现,3岁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的萌芽阶段, 他们做完事情后是否符合要求,别人是否喜欢他们等诸多关于自我的知识或自我概念等,只能听信教师、依赖父母或顺从他人。准确地讲,幼儿的自我概念反映了他人的评价,有心理学家将这种评价称为“反映性自我评价”,即人们在评价自我时,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内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反映性自我评价的最大特点是人们从他人眼中看自我, 这个自我被称为“镜像自我”(库利,1902)[3]。准确地说,3岁孩子评价自己还依赖于成人。及时告诉孩子“你真棒”,能够肯定孩子出现的“好”的行为。这是心理干预治疗中,常出现的“强化”的方法。小虎出现一次好的行为,如:小虎今日入园只是闹了一下,甚至没有流眼泪。老师就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小虎,小虎十分开心,第二天入园,小虎又有进步,连闹的表现都没有。在家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及时肯定中小虎终于入园停止了哭泣。

效果反馈:

   在入园的第三个学期的第一个月过后,小虎终于不“哭”了,他已经顺利度过了这一不适应期,而且他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为他的健康成长而高兴!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存在的问题:

   小虎“哭”只是小班孩子情绪问题的一个典型的案列,就我们班级而言,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甜甜“舔手指”、炜林“爱打人”、凯诚“咬被子”等各类问题。我们认为,小班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由以下几个原因:

    一、幼儿的情感缺失,是引发幼儿情绪问题的主要因素

    现代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父母的工作很忙,工作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往往将抚养孩子的任务移交到长辈、亲戚、保姆或托幼机构身上,与孩子沟通、相处的时间较少,往往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和情感偏移。

    二、教养态度的不一致,容易郁积幼儿情绪问题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高度期望,过于严格的心理,而长辈们通常溺爱孩子,缺少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与长辈、父母与老师对孩子教养方法的不一致性给了孩子不明确模糊的信息,没有正确的是非观,易造成孩子情绪波动起伏大、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文化程度、教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容易郁积情绪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任性、退缩、不自信等等情绪异常行为。

    三、忽视孩子的情绪问题,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常识。

    个案研究过程中,,有的家长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小孩子就是这样的,长大就自然会好了,他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都很重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另外,家长们对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不知该如何引导教育,缺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常识。他们往往将纠正孩子的情绪问题的期望寄予教师。

几点思考:

    一、重新认识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的情绪特点体现出不稳定性和外显性,3岁孩子的心灵里已经开始萌发出“独立”的意识,这也是他骄傲的源泉。他们现在的任务是需要学会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生活就好像是被情绪驱使的小船,小家伙的兴趣则在于尝试并让大人们关注他的情感。孩子的情感得到了满足,情绪就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一面。因此,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大环境需要共同认识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情绪教育提升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做到防范与未然,避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幼儿情绪问题。将幼儿的情绪导向健康、积极的一面。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情绪心理健康。

    二、学习和掌握幼儿情绪教育的基本方法

    为人父母、为人师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的情绪态度,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需要学习和掌握。以下是几种幼儿情绪教育的方法,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一:宽容和理解孩子

    给孩子做教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把孩子当“人”。当孩子有异常情绪反应时,我们应持理解和宽容之心,尽量平静对待。做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做他们的朋友。为孩子创设孩子轻松的心理环境

    方法二: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有异常情绪的时候,通过转移注意力,设法缓解孩子的异常情绪。尽量避免或减少争执,可转移情绪,让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温和。

    方法三: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认知自身的情绪

    让孩子了解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了解情绪的各种集体表现,形成正确的情绪观。

    方法四:关注幼儿情绪、进行合力教育

    家庭和幼儿园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应给予共同关注、共同商讨配合,共同实施教育,家园的合力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祁海芹  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 .教育科学  2003, ( 6) P56

2】  张倩   小班自我意识培养初探[N].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5) P84

3】  张向葵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J].人民教育2012,(12)P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问卷调查设置
后一篇:教学设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