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

标签:
国学文化历史古籍 |
分类: 军事兵法 |
简介: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全套共七种,分二十五卷:孙子三卷、吴子两卷、司马法三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三卷、尉缭子五卷、黄石公三略三卷、黄石公六韬六卷。此本大致为明嘉靖时期刊本,前题签为明代陆深旧藏。
《孙子兵法》
,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著。全书为十三篇。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
《吴子兵法》
,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分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共六篇。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
《司马法》,春秋时代后期齐国的将军、田穰苴所作。共155篇。《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称《军礼司马法》。汉朝以后,该书多有散佚,至唐朝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其中既涉及了春秋时的制度,亦涉及了战国时的制度。
《尉缭子》,
战国时代魏国人,尉缭所作。书中杂家类着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着录《尉缭》31篇。《尉缭子》的军事思想具有战国时代的特色,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朝人,旧题李靖所撰。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
《三略》
,秦朝末年人,旧题黄石公撰。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六韬》 ,周朝人,旧题姜尚著,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卷。
大致目录
总目
孙子
孙子卷上
孙子卷中
孙子卷下
吴子
吴子卷上
吴子卷下
司马法
司马法卷上
司马法卷中
司马法卷下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
尉缭子
尉缭子卷一
尉缭子卷二
尉缭子卷三
尉缭子卷四
尉缭子卷五
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卷一
黄石公三略卷二
黄石公三略卷三
黄石公六韬
黄石公六韬卷一
黄石公六韬卷二
黄石公六韬卷三
黄石公六韬卷四
黄石公六韬卷五
黄石公六韬卷六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七本重要的军事法规及著作,其中包括《孙子兵法》。这些典籍在公元11世纪开始被冠以此名,并从宋代开始被列入大多数军事百科全书中。中国的历代官员必须阅读《武经七书》的部分或全部,方可获得升迁。多个世纪以来,学者们的各样注释及分析生成了多个选集。
陆深,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直隶上海县人,明朝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