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之六:记忆中的马家窝铺

【往事回忆】之六:
记忆中的马家窝铺
我的老家位于辽西医巫闾山东大约2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叫马家窝铺。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少年时光。
小时候听爷爷讲,在清乾隆年间,本姓是从吉林长白山迁到此地的。由于在地头搭“马架子”居住,人称“马架子窝铺”,后谐音为“马家窝铺”。
村子不咋大,三十几户人家。80%同姓,满族居多。爷爷住在村西头倒数第二家。房子坐北朝南,是土坯盖的三间房。东边一间是厨房,西边两间卧室,南面是通长的大炕,北面放着八仙桌和柜子(奶奶叫它毯箱),柜子上面挂着带有对联和横幅的大镜子。窗户纸糊在外面,西墙上供奉着象征祖宗牌位的“福”字,每到过年都要上供进香。
爷爷家房前的园子里,每到夏天种有黄瓜、茄子、芸豆、葫芦和辣椒等蔬菜。院子里有猪圈和鸡窝,还有柴火垛和大酱缸。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总会有外屯人挑着两桶豆腐来叫卖,奶奶有时会把我叫醒,拿着碗去捡两块豆腐回来。那时豆腐五分钱一块,买回来用大酱加点荤油拌高粱米饭吃,特别的香。
村西五里路远的地方是中安公社所在地,也是赶集的地方。每逢集市,爷爷就背着“钱褡子”步行去赶集,打点“洋油”(煤油)买包“洋火”(火柴),偶尔也会给我带回一些“零嘴”,比如花生和糖块等。
如今,每当提起村里的北草房、南草房、西甸子、东沟子等这些熟悉的地名时,眼前总会浮现旧日家乡的景象,老家在我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作者: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