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野营拉练学农劳动
一次难忘的野营拉练学农劳动
我们拉着长长的队伍,大步走过市政府广场,穿过太原街闹市区,经过市文化宫,跨过位于砂山附近的浑河工农大桥。第一站便来到了位于沈大铁路和沈抚南线东南方向的一个叫上河湾的小村庄。
进村后,同学们便被你家三个、他家两个的分配到村里的每家每户里去住。我当时被分配到一户老两口带着一个还没结婚的儿子家中。父亲和儿子都是近视,戴着高度的近视眼镜,那眼镜片很厚很厚,看上去一圈一圈的。
那时,生产队每天派人带领我们到水田里面去参加插秧劳动。插秧的活很累,那些日子,大家每次收工回来都感觉累得够呛。由于当时我还兼任连通信员一职,在上河湾村时,还曾一个人徒步到白塔堡(当时的连部所在地),去取学校专门油印出版的宣传小报。
我们一路向东,走过白塔堡,来到一个叫施家寨的小村庄。这就是我们学农劳动的第二站。当时,这个村子隶属于东陵区管辖。
施家寨村外有座小山叫莫子山,在山的附近有一片坟茔地,那里埋葬着几位当年为解放沈阳而牺牲的战士。进村那天,我们排着队,有组织地来到烈士坟前,静静地聆听当地人讲述英雄们的事迹,从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同时,为烈士扫墓,大家把从路边采撷的马兰花等野花野草插在了烈士的坟头,以此来寄托对英雄们的一片哀思。
在施家寨村,我当时被分配住的那户人家房子挺大、院子也很宽敞,屋内是南北的炕,我们好几个同学被安排在他家的北炕上住。在施家寨村,我们依然是每天起早贪黑地到田里继续着学农劳动。
这个村子位于沈城的东部,同属于东陵区管辖。当时,我和几个同学被分配到一户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家中,他家一共有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式的结构,我们几位同学就住在了他家的东屋。那位新婚不久的年轻人会吹口琴,经常能听到从对面屋里传出来的悦耳琴声。
当时,村里专门安排了两位大妈,每天给我们做三顿伙食饭,其中一位大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班里有位同学给她起了一个外号,背地里叫她“大笸箩”。记得有一次,我这个兼职通讯员,还被安排坐着村里的马车,沿着毛望公路,跟着赶车老板进城里去买过一趟菜。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在上二洼劳动期间,班里的一名同学被另一名同学用土坷垃把眼睛打伤,不得不中途终止劳动,回市里进行治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