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出差的日子
当年,我在企业政工工作期间,经常出差去搞外调。如今已经过去四十多年,再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历历在目。
外调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申请入党入团的人,调查其主要社会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表现,为组织审查提供证明材料。二是对存在历史和经济等问题的人进行调查,以获取相关证实材料,为组织处理和定案提供依据。三是配合当时所开展的运动,调查所犯错误人的历史情况等。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外调审查是决定一个人前途与命运的大事情。要求政工部门必须对组织和个人高度负责,实事求是,严谨办理。为了“不漏掉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我所在的工厂,是个仅有三四百名职工的市属大集体企业。厂子虽然不大,但需要调查办理的事情却不少。这其中有审查入党入团的、有需要落实政策甄别历史遗留问题的、有知青返城去公社或大队索取证实材料的等等。
出门搞外调,按照规定必须两个人同去。那时每次外出,都是科里的老党员带着我这个共青团员一同前往。
当时,我国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企业开具的介绍信,代替着身份证的功能。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介绍信的模样。是横开一式两联,三分之一是存根联,三分之二是正联,存根和正联相接处有竖排“总字第*号”字样。正联上方套红印着最高指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下面是“调查材料介绍信”七个大字,紧接着有一条横线,横线下是台头。台头须写上对方单位全称,往下缩两格是“兹介绍我单位***等*名同志系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前往你处通过***了解***的***问题,请接洽。此致”。落款是本单位名称(盖章)和****年**月**日,最下端左侧还有“限*日有效”的字样。
当年,就是这么一张介绍身份并盖着公章的纸,缺了它寸步难行。 无论走到哪里,只认信不认人,没有介绍信,大门都进不去,啥事也办不成。当年,就是这张纸,成了走遍全国的唯一合法凭证。
*** *** ***
每次准备去外省市出差前,首先必须把全国粮票起好,因为本省地方粮票一出省就不好使了。我还记得当时是拿着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加盖上级公司印章,再到市委组织部外调接待室去认证,(市委组织部门的外调接待室设在市委大院正门旁边)。然后,拿着盖章介绍信和购粮本到粮站,根据出差时间的长短,用本人月供的粮份,才能起到等量的全国粮票。
我第一次出差,是跟着厂政工陈师傅到河南和山西。当时的情形,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年,我刚刚二十岁出头,陈师傅年龄比我大许多,他是一位干了几十年的老政工,有着丰富的外调工作经验。由于他到过的地方多,对外面的世界也比较了解。可我不一样,走到哪都感觉新鲜,看什么都觉得好奇。每当外调任务完成后,放松了心情,就想顺便走走看看。可他总想回旅店休息,不愿意溜达,经常喊累,总让我像在旅店寄存物品那样,把他也”寄存”起来,等我逛完后再回来”取”他。
那次去河南和山西,我们是受上级公司的指派,通过找知情人,调查了解我单位原厂长张**解放前当宪兵时的一段历史情况。
首先到达的第一站是河南省汤阴县。汤阴是民族英雄岳飞的老家,在火车站站台上,立有一块“岳忠武王故里”的石碑。县城内还有一座“岳飞庙”,庙里有威风凛凛的岳飞塑像,台阶下还有秦桧等五人跪着的铁铸像,上面吐满了痰迹。
在县城,我们找到县革委会招待所,准备先在那里落脚休息,待到第二天起早赶火车,去汤阴县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找证明人出具证实材料。
汤阴县革委会招待所距离县革委会很近。吃过晚饭后,我们俩便在县城小街上闲逛。见有个小剧场,门口聚集着一群人正在购票,我硬拉着陈师傅买票进去,只见剧场内座无虚席,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台上身着戏装的演员正在演出河南地方戏。台下观众看得入神,时不时地哄堂大笑,连连拍手叫好。唯独我俩连一句台词都没听懂。还没等戏演完,我们就提前退场,回到了招待所。
第二天,我们起早从汤阴坐了三站地火车,来到一个叫高桥村的地方,找到当事人。一上午,整个调查工作很顺利地办完了。
下一站,我们准备去的地方是山西省稷山县。从河南汤阴到山西稷山,做火车去的话,得绕上很大一个弯子,中途还要在陕西省境内换乘一次车才能到达。当地人说还有一条近道,要我们坐长途汽车从河南济源到山西侯马,然后再从侯马去稷山。为了赶时间尽快完成任务,我们准备走这条线路。
当天下午,我们坐火车到济源,在哪儿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坐上开往山西侯马的长途汽车。汽车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缓缓地行驶,我的心也跟着汽车的颠簸而悬着。这段走行的山路,就是传说中当年愚公移山所挖的王屋山。车从早上七点多钟开始上路,行驶到中午时分,进入到山西省境内,来到了一个两省交界的小镇,(小镇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司机说前面的路就好走了,便开始停车吃午饭。小镇上很热闹,街上有商店和饭馆,路边还有摆摊的小商贩。小镇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这里,河南、山西两省的粮票都好使。我们用手中剩余的河南省粮票,在山西省每人吃了一碗面。
汽车行驶了将近一天的时间,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山西侯马。第二天,我们赶到稷山县,在那里的调查取证工作也十分顺利。
每次外调,所形成文字材料,都是使用专门印制的“证实材料”用纸来完成的。用纸有主页和扉页之分。主页用一张,上半部分格式有证明人的自然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政治面貌、籍贯,现住址、与被证明人的关系等,下半部分可接着写具体内容,写不下时可使用扉页。如果材料页数较多,还要将所有页数像扇面式的错位展开,让每页纸都露出来一个边,然后,在上面盖上印章,名曰“骑缝章”。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一页都不会被替换掉。
为了记忆这次河南山西之行,当时,我还特意写了几首小诗:
1、在河南汤阴县拜谒岳飞庙
古往今来汤阴城,岳飞英碑立民中。恰逢农历二一五,众位乡亲祭神灵。
香烛烟绕情深切,缅怀报国大英雄。轩昂气节留人世,澄清玉宇挺苍松。
2、在汤阴县革委会招待所,结识一服务员朋友,名叫王爱平,家在鹤壁市。此诗系步韵而作。
此行中原喜逢君,清平如同弟兄亲。千里由来同咫尺,绿柳宜作两家春。
(注)县招待所庭院别致优雅,饭厅门前两棵垂柳发出嫩嫩的绿芽。
3、从河南济源乘汽车到山西侯马
驱车侯马间,无处不奇观。此多盘旋路,山山紧相连。
窑洞嵌山川,麦苗寸田间。王屋风光好,丰收待秋天。
4、夜宿山西稷山县招待所
一顺稷山静夜平,旅宿楼窗透月明。待到朝霞跃红日,精神倍增赶路程。
*** *** ***
那时,有许多人都羡慕出差。有句老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其实,出门在外是很辛苦的。外调出差虽然两个人同行,互相间能有个照应。但不确定因数很多。比如,去往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去那些不通火车或者不通汽车的地方,条件就特别差。另外,起早贪黑,忍饥挨饿,顶风冒雪,越岭翻山,这些都是经常遇到的事儿。
下面,是我在十几年出差过程中,亲身所经历的几件事儿,至今难忘。
一、在浴池住宿
那个年代,每到一个较大的城市出差,在火车站前,都设有旅店(社)介绍处,专门为外地旅客安排和介绍住宿的地方。介绍处服务人员个个都是当地的活地图,他们会根据你所要去的地方,就近安排旅店,以方便出门办事不走冤枉路。每次都会在介绍信背面为你写上所去旅店的名字,标注上坐几路车可到达的字样,感觉非常暖心。
如果晚间下火车,赶上住宿高峰时段,经常会遇到旅店客满。这时,介绍处会安排浴池暂住。
记得有一次,去山东济南出差,由于火车晚点,下车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匆忙赶到站前旅店介绍处,看到亭子外面排着长队,服务人员告知,旅店已全部客满,可以安排去浴池住宿。没有办法,只能去浴池暂住一宿,等到第二天中午各旅店有退宿时再重新登记。
当晚,我们去的那家浴池离火车站不远,里面的空间很大,整个屋内有四大排床位,都是两两相对,足足有近百张之多。床头旁有一张二人共用小茶桌,上面放着暖瓶和茶杯,在每个床头上,都搭有一条毛巾被,床尾下方有一个带锁的大抽屉,里面可存放衣物等。
在浴池住宿,条件相对简陋,宿费也比较便宜,还可以免费洗热水澡。不足之处是退宿早,第二天浴池开业之前必须退床。另外,人员比较复杂,不太安全。一大群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乱乱哄哄,休息也得不到保证。
同样,住在亲戚家里更不方便。有一次去北京出差,京城的旅店更紧张,我们连地下室都没住上。张师傅只好带我去了建国门外他姑姑家中借宿。那一夜,我失眠了。
二、夜车补助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差补助的标准很低。我记得当时在本市内出差的午餐补助费每人每天0.20元,到外省市出差是每人每天0.80元,火车票、轮船票、宿费和汽车票据实报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到了八十年代,本市内出差伙食补助提高到2.50元。外埠出差(一般地区)提高到每人每天8元,去特区的补助费更多,为14元。另外,对乘坐慢车或直快不购买卧铺票的,在车上过夜超过6个小时或连续乘车超过12小时的,可按照票价60%的标准提取补助费,乘坐特快的按50%提取。虽然坐夜车比较遭罪,但补助费多。所以,我们经常乘坐夜车,以此来弥补费用不足的部分。
三、排队买猪肉
那个年代,由于物资匮乏,月供每人三两豆油,肉蛋也都凭票证购买。每次到关内出差,我们都选择从北京返回沈阳,为的是能在北京排队买些猪肉带回来。在北京各副食商店,排一次队,每人可以买到5元的猪肉。然后,还可以再接着排队购买,限数量不限次数。那时,从沈阳去北京,整个列车行李架上几乎空空如也。再看从北京到沈阳,行李架上、座席下面,到处都是往回捎带的猪肉等。
四、远门需轻装
往回捎带东西,累点也高兴,因为回家的心情急切。但出去的时候,要尽量少带东西。除了随身携带的洗漱用品和外调所用纸笔以外,其他东西尽量越少最好。如果在外呆的时间较长,可带一套换洗内衣。因为所带的东西走到哪都要背到哪,虽然旅店免费寄存,但换地方时,还得取出来继续带着。俗话说“远道无轻载,千里不捎针”。所以,要尽量为自己减少负重。
另外,出门走路多,脚上必须穿一双舒适不“板脚”的鞋,否则就遭罪。有一次,我去鞍山钢铁公司,脚上穿了一双新买的“三接头”皮鞋。鞍钢的厂区那叫一个大,厂内跑火车,定时通班车。我去的鞍钢耐火材料厂,刚好在鞍钢院内的一个角上。徒步走进去,办完事后,又原路走回来。等晚上到家一看,皮鞋把两只脚都磨出了泡。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穿新鞋走远路了。
五、难忘几件事
1、一次到康平县东北部的一所教养院外调,那个地方每天只通一趟长途汽车,等我们办完事,已经错过了乘车时间。看着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望无际的荒郊野外,想找一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沿着来时的路一步一步地往回丈量,走了将近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县城。
2、一次到铁岭县阿吉公社(现为阿吉镇)为回城知青索取证明材料。眼看着河对面就是想要去的地方,可是,要想过去,得走上十几里的路,通过一座大桥后,再折返回来。当时河还没有完全封冻,我们踩着“咔咔”作响的冰面,冒着危险过的大辽河。当走到河中央时,脚下的冰面发出清脆的裂响声,把我们吓得趴在了冰面上,一点一点地爬过去的,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后怕。
3、一次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出差。在公交车上,我和同伴都被小偷掏了兜。当时竟浑然不知。回到旅店才发现钱包丢了。虽然钱不多,但我夹在钱包里的照片也没了,那是我在松花江边的留影。照片的丢失,至今都感到遗憾。
4、一次去吉林省抚松县外调。当时,正值严冬季节,茫茫长白山脉,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赵科长和我在林区完成外调任务后,我们在旅店休息。住的是大通炕,就是在一头烧火,整趟房各间壁屋里的炕都是热的。睡梦中,我突然被服务员叫醒,往外一看,只见赵科长一人站在院内。原来,他有气管哮喘,对烟特别敏感,被呛醒后到外面透气。一见到风,感觉头疼的厉害,他意识到是煤气中毒了。马上让服务员把我喊醒,醒来后,我也开始头晕。那次,多亏赵科长,如果没有他,不知道后果将会怎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回首过去,感觉人生的每次经历,都是财富的积累。虽然吃些苦,受些累,遭些罪。但也有快乐,有进步,有收获。想想当年所走过的地方,如今再去故地重游,抚今追昔,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
悠悠半世秋,年华似水流。烟波成过往,青山楼外楼。
青锋 2022.5.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