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社陈力: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答问

(2018-10-30 08:10:46)

2017-06-22 07:03语法/小学英语/英语

小学英语教不教语法?如果不教,那么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如何处理?如果教,那又如何教法?这些问题至少反映出两方面的事实:一是小学英语虽简单,可也免不了要遇到语法教学的问题;二是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仍有讨论的必要。

下面粗略谈谈语法教不教、教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教等三方面的问题。

作者:陈力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副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小学教不教语法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正确”答案。不但没有全球或全国通用的答案,就算是同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可能不同。因为语法的教与不教,根本依据应该是它对学生学英语是否有真正帮助,而后者又取决于更多复杂因素,很难不经具体分析就能给出一个简单回答。


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价值不是一个定量,而是一个随着各种复杂因素变化的连续变量。

比如学习者的年龄、学习者语言认知风格、教师口语水平、教师语言学修养、语言教学的性质、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情况、教学时间、课外接触机会等等。而且多数变量都是随时变化的,所以必须具体分析。

比如“教学性质”这个变量,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学生学英语不是二语环境,英语是外语,所以语法教学非常重要。虽然基本情况大致如此,但也还要更具体地分析。

比如有些孩子,小时候就上双语幼儿园,入小学后在英语实验班或外语特色校,课时充足,老师有母语英语者,另外还有的聘请母语为英语的老师做家教,爸妈的英语水平高且能持续为孩子创造英语环境,类似上述孩子,他们虽在国内生活学习,但在相当程度上具备了类似于二语的环境。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一周只两三节英语课,教师还有多转岗兼任的,音像资源又稀缺,这些孩子们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见,借鉴西方的ELT语法教学的理论成果,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来改造;而“中国国情”本身也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孩子,又各有其特殊性。

不过,从目前国内总体情况看,除了少数软硬件条件好、师资水平较高、课时充足、教学资源丰富的部分示范校或者外语特色校,多数地区、多数学校的普通孩子学英语时,还是需要语法教学的支持。

二、小学教什么样的语法

外语教学中的语法应该是教学语法,不同于语言学的理论语法。语言学语法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则的体系来研究,教学语法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学习。前者的目的是为了通则,即明理;后者的目的是学会技能,即致用(许国璋语)。

语言学的语法

语言教学的语法

目标

“明理”的语法

“致用”的语法

分类

要求有概括性和排他性

不要求十分严格,以说明用途为主

举例

以例子说明类别

力求翔实,例子本身是学习材料

对象

语言的研究者,学术兴趣

语言学习者,学习条件不尽相同

小学英语需要教语法,但是不是教语言学的语法(理论语法),而是教“为了用”的语法。英语教师面临的其实并不是语法教不教的问题,而是怎样教才能使学生运用自如的问题。但是教师经常忽略这两种语法的不同作用,忽视了语法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课堂上讲授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语法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学习就变得被动、枯燥起来。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22/fe2907edb96e4bb48efd4f638cd4336b.png

教学语法应该是“表达的工具”而不是“规则的描述”。它是用来帮助学习的,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本身。学生应该以应用为目的学习语法,而不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为语言学家。

外语教学中的语法应该是不同于理论语法的教学语法,它是基于语用和意义表达的,以促进学习者言语技能为目的的,对某些规律性语言结构形式的适当关注。简单说,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子形式,表达什么样的具体意思。

此外,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与中学不一样,所以小学老师教的语法,也不适合沿袭当初自己学语法时的惯性做法,中学或大学老师那样去教小孩子学语法(话说,中学的语法教学也在发生变化了)。

三、小学英语语法怎样教

各种教研活动培训中,我发现在有些地方的教研,以及一些期刊文章,有强调归纳的、发现的、隐性的语法教学的趋势,于是有了一些反对演绎的、明示的、显性的教学方式的主张和做法,这在理论上陷入了形而上学死穴,教学实践中也会给教师带来困惑甚至误导。

教无定法,对语法教学也是适用的。

实际上,国际上ELT语法教学研究的各种成果或“结论”,也仅仅是一种参考。比如,究竟是用明示法(显性法)or暗示法(隐性法),用归纳法or演绎法,单独教or语境中教,分散教or集中教,等等,研究结论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这没啥好奇怪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有其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所以最终还是都要看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理论上片面夸大某种方法的优势,教学实践盲目推行某种模式的“大一统”做法,本质上都是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

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有一些大家认识相对一致的经验可供教师在做教学准备和设计的时候来参考。为了叙述方便,我把它简化总结成以下24个字。

意义领先,先例后法,提醒注意,点到为止,随遇随点,适时归纳。

1

意义领先

讲解一种语法现象的时候,始终把语言结构形式跟它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结合起来讲,把结构和规则的学习与意义表达结合起来,解释语法现象的时候首先从意义出发,结合当时当地的语境来理解意义,结合语言使用来解释结构形式,不离开意义孤立地讲形式讲结构,更不提倡为记忆语法条文而让学生去背“口诀”。有些口诀可能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究竟有多少帮助,我是怀疑的。

比如在一位教师的国培总结中,发看到她分享的小英语法教学口诀:“英语陈述变感叹两句套. What/How加其他成分表.What a/an形加名用的妙. 剩余照写句末用感叹号.How 后副和形是正确道. 其后照写感叹号堪称妙.”类似的语法口诀,真的是在教语法吗?对学生学会英语真的有用吗?

2

先例后法

尽可能不要在未接触足够实例的情况下解释语法现象,而是建议在积累了一定同类语言输入量的时候再来归纳总结。虽然语法教学中归纳法和演绎法各有其价值,但总体上说归纳法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高质量、高频率、难度适当、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听和读)是学好外语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小学生,没有必要的词汇句子素材的积累,单独讲语法结构对他们来说效果常常不够理想。

3

提醒注意

听、说、读、写实际语言材料中遇到需要处理的语法现象时,教师应明确点明这种用法,适当解释其形式和意义,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也就是不用可疑回避语法现象,而是明确地让学生去注意(这就是ELT中常说的Noticing)。教师可以通过彩色粉笔,课件中的特殊字体,字号,颜色,特殊标记等视听效果强化对学生的刺激,同时对相关语法现象作适当的解释。提醒学生注意特定形式的基本用法和表意功能就可以了,不要给他们讲语法术语和抽象规则。

4

点到为止

仅仅结合当时具体例子解释,不作不必要的拓展,更不必追求全面系统。比如第一次接触名词复数的时候,学生遇到了apples,可能会问这个s是干什么用的?这时候告诉学生这个s表示“不是一个”就行了。遇到teeth,学生会问牙不是tooth吗?可以让学生先记住,表示一个牙的时候oo,表示多个牙的时候就ee了,不必在很多词还没学的情况下,就把名词复数的各种情况和变化形式全部展示给学生。

很多老师处理语法现象不能很好地控制范围和难度,比如听课见过有老师把繁琐的各种动词形态变化未经选择和简化就讲给学生。效果可以想象,学生不但无法掌握,更糟糕是,会导致他们对英语学生产生畏难乃至排斥心理。

5

随遇随点

多年前北大陆俭明老师在讨论给外国人教初、中级汉语时曾谈到过,它也适合中国孩子学英语语法。对那些相对复杂的语法项目,教师不宜把所有相关内容一股脑地“教”给学生,而是要随着语篇学习遇到哪些学哪些,不急于追求系统全面而提前“补充”。同类语法项目的其他不同用法,后面学习中再次遇到时,教师再结合语境和意思适当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复习了前面的语法内容,二是分散了学习的难点。语法结构的重点难点能在不同语境中得到不断的复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需特别注意的是,“随遇随点”也是相对于“系统完整讲解”而言的,“点”需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展开;切不能把“随遇随点”简单理解为“遇到啥就点啥”。比如,语篇学习中,有老师会每遇到一个“语言点”就停下来分析,然后再继续。

这样断断续续地分析语言点的做法,不仅严重破坏语言输入和理解的完整性,也违背语法学习的基本原则;结果把完整的语篇分析得支离破碎,让本来很生动的语言学习变得了无生趣

6

适时归纳

当一类语法现象学生遇到的实例已经足够多了,比较熟悉了,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比如学生接触了名词复数的几种形式变化后,可以把学生以前学过的例子集中到一起,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在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结束复习的时候,这种归纳总结更有必要。当然归纳也不必要“求全”,应依据课程标准的二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难度,不要无限度地“补充拓展”。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22/ec5b705ac1e24755819d94428b208295_th.png

主张“意义领先、先例后法、提醒注意、点到为止、随遇随点、适时归纳”这24个字,从反面说,也就是反对离开语境和意义讲语法规则,不主张离开语境和意义去背口诀;反对语法知识点支离破碎,主张适时归纳,但也反对没有足够感性积累的情况下过早归纳;语法规则的归纳反对教师灌输,提倡教师提供典型实例,学生或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反对不切实际地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他们很难归纳出来的规律,也反对不顾学生需要和接受能力过分追求系统全面。

以上简略谈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教什么样的语法以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再补充一点。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强调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该把语法教成条条框框,对教师的语法素养不必像以前那样要求那么高。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即使不教语法也不等于教师可以不懂语法,无论课堂上教不教语法,作为中小学外语教师,基本语法的素养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切不能忽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就更需要教的动态灵活、有效实用,这其实是对教师的语法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