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垦博物馆.华侨与知青

标签:
旅游图片 |
分类: 09、印象海南 |

第三厅(华侨厅)厅名:赤子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漂泊海外、饱经风霜的爱国华侨,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加入海南农垦建设的行列。他们从国外带回了珍贵的橡胶种子、优良的橡胶品系,传播了先进的割胶、植保、加工技术。爱国归侨为创建新中国橡胶事业奉献赤诚之心。

第一单元 橡胶种子发源地
1904年~1919年,以何麟书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华侨,冒着风险,把橡胶种子带回祖国,创办了琼安、天任、蔡惠等为数不多的老胶园。1950年海南岛解放前,全岛已有华侨胶园2343个,(分布在全岛12个县)面积3.6万亩,种植胶树106.5万株,其中开割59.34万亩,干胶年产量200吨。爱国华侨创办的老胶园,成为新中国橡胶垦殖事业的种子发源地。





第二单元 技术领先、赤诚奉献
爱国华侨无私奉献,在胶树北移成功种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技术骨干和示范作用。归侨与难侨共同建设和守望着这片农垦家园。










第三单元 报效祖国、无尚荣光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参加海南农垦建设的归国华侨,艰苦创业,技术革新,赤诚报国,成为农垦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创建新中国天然橡胶基地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第四厅:(知青厅)厅名:知青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批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海南农垦支边垦荒。一九六八年,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汕头、佛山、湛江、海口等地的十万知青“上山下乡”,踏上海南农垦这片热土,为祖国橡胶事业奉献了宝贵青春和聪明才智,带来了城市文明,活跃和丰富了海垦文化。海南农垦是海垦知青的第二故乡,是知青永远的牵挂。
第一单元
青年志愿垦荒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批城市青年离开家乡,奔赴边疆,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打出了“广州青年志愿垦荒
队”、“广青社”和“海鸥突击队”的旗帜,挥锄垦荒,创办农场。




第二单元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十万知青投身海南农垦(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与农垦的老职工结下了“情浓于血”的感情。知青在农垦经济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27
空气质量指数52
黄帝纪元4720年
西元2023年10月15日
.
.
.
前一篇:海南农垦博物馆.军垦志
后一篇:海南农垦博物馆.海垦魂